爲什麼給孩子完全斷網毫無意義?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作者:主創團·慢熱的喜

埃隆·馬斯克說過這樣一句話:

手機已經成爲了人體的一個器官。

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

上海兒童醫院單獨成立了一個網絡沉迷門診。

很多家長帶着孩子來看抑鬱、焦慮的問題,更嚴重一點的孩子,還有雙向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類疾病。

而在這些孩子裡,過度沉迷、使用電子產品的現象十分顯著。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

截止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

而關於孩子的上網問題,恰恰是讓現在的家庭最頭疼的問題,也是親子間最容易產生矛盾的問題。

孩子沉迷網絡,或許是能量太低

在《學習治療手冊》這本書中看到一個真實案例:

一位高三考生的家長求助,請求醫生幫幫她的兒子。

孩子名叫浩然,是海淀區一所重點高中分校的高三學生,第二年夏天即將參加高考,但他已經休學在家好幾個月了。

浩然的母親表示,孩子高二時成績一直穩定在年級前三,進入高三後還在第一次大考中獲得了年級第一。

成績出來後,老師們都對浩然表示了認可和期許,但就是從這次考試過後,家長注意到在浩然的身上發生着一些細微的變化。

一開始,浩然會在上學路上突然給家裡打電話說身體不舒服,然後就騎車回家了。

後來請假的次數越來越多,家長擔心他身體出問題,就帶他到醫院檢查,卻發現並無異樣。

又過了一段時間,浩然乾脆還沒出門,就直接“通知”家長說:“今天不舒服,不去學校了。”

浩然的這種狀態讓家長心急如焚,親子關係頻頻出現問題,爭吵時有發生。

並且浩然請假在家的精神狀態也不是很好,最開始他還打打遊戲或者騎車出去運動一下,到後來基本上不出門,窩在家裡發呆,甚至出現了失眠的情況。

有一天浩然對媽媽說“我要去打電競”,他甚至爲此做好了規劃,並在家中開始自己“訓練”起來,但是沒過幾天他又變回之前萎靡不振的樣子。

這種時而振奮時而消沉的情況反覆出現,讓浩然的家長不得不開始尋求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心理專家分析:

學業和外部期望給浩然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使得他啓動了“迴避”的防禦機制,具體表現爲厭學。

浩然其實也並不甘於沉湎在迴避所帶來的短暫安全感和舒適感中,他開始進行職業探索,事實上這正是他具有較高成就動機的表現,本質上是在尋求學習的意義,而當這種探索陷入僵局時,就又會出現無意義感,打擊了他的成就動機,如此反覆,形成了惡性循環。

每個人的心理都是一個能量場,積極陽光、樂觀豁達,帶來正能量;悲觀、絕望、焦慮、恐懼,帶來負能量。孩子也是如此,當能量很低的時候,身體狀態也會很低,內心狀態、意識狀態也同樣如此,這個時候也更容易出現“逃避”現象和沉迷網絡。

孩子沉迷於網絡,或許不是他們不夠自律,往往正是因爲太過在意纔會焦慮、迷茫,最後選擇在網絡世界逃避發泄。

一個在頭腦裡批判的聲音

心理諮詢師丁思遠曾分享過她自己的一段經歷:

曾經有一段時間她也很沉迷手機遊戲,沉迷到每天什麼都不想幹,早上起牀就開始玩遊戲,一直到晚上困得不行了,然後纔去睡覺這樣一種地步。

那段時間她的工作全都擱置,連洗澡都不想洗,飯也沒有心思吃,整個生活就像是停滯了一樣,滿腦子都是遊戲,想停,但是停不下來。

當意識到自己遊戲成癮的時候,她十分驚訝,小時候家裡是開網吧的,小學時候她就混跡在網吧裡,跟來上網的人組隊打遊戲。

那個時候她玩遊戲是不受限制的,想玩就玩。別人的家長管着孩子不讓玩遊戲,不讓去遊戲廳,而她家路過遊戲廳時,家長會問要不要進去玩。

從小到大她都在接觸遊戲,各種遊戲也都玩過,但從未沉迷過,更沒有因爲電子遊戲耽誤學習或生活。

於是她開始思考:爲什麼現在反而還深陷其中了?

她發現一個在自己身上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批判。

連續玩了三天遊戲之後,一個批判的聲音在她的頭腦中出現,這個聲音不斷地告訴她:

你不應該這樣浪費時間,你應該停下來,你應該有更重要的事情、更有意義的事情去做,玩遊戲一點價值都沒有,時間都這樣浪費了、虛度了……

這個批判的聲音試圖讓她停下,但這除了讓人玩得不夠盡興,感覺自己很糟糕,正在做糟糕的事情之外,沒有任何有效的作用。

相反,使人在遊戲裡待的時間更長了。

她發現玩遊戲就是爲了減輕壓力,獲得快樂。

而批判的這個聲音讓人不能充分地享受娛樂。人在玩,但頭腦是在鬥爭的,頭腦的鬥爭反而成了新的壓力,這個壓力又需要更多的遊戲時間來舒緩,就這樣一直惡性循環。

我們會發現,在生活中我們無意識地接受了很多的信息,我們打開每一款遊戲,首先看到的是防沉迷系統,手機也有防沉迷設置,很多app也有使用時間的提醒,不斷的有各種信息告訴我們:必須限制娛樂時間,把時間花在遊戲、娛樂、放鬆上是不好的。

這個規則不斷地出現,好像給我們洗腦了一樣,一個人不允許自己好好玩遊戲,這反而使人玩遊戲的癮更大了。

如何破解親子關係和上網矛盾難題

遊戲和網絡並不是洪水猛獸,孩子過度上網,不出門,不去學校學習,這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作爲家長,我們要關注的是孩子周圍的關係,尤其是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1.把自主權交給孩子

一位心理諮詢師的兒子,在4、5年級的時候,也非常喜歡玩遊戲,對此她也感到焦慮。

突然有一天她想通了一件事:我爲什麼不信任我的兒子?

父母把很多期待放在孩子身上,親子間的界限也是不清晰,因此孩子的學業如此牽動父母。

隨着孩子長大,他自己愈發反感,而父母也會覺得很累。

她說:

問題核心不是孩子能不能拿到理想的錄取結果,而是家長需要處理自己的挫敗。

當意識到這一點後,我主動切斷了和兒子這部分的連接——他的學習歸他。

有一次兒子考了70多分,找她簽名。她一邊簽字一邊說:“媽媽再也不生氣了,你考得再差媽媽也不生氣。”

兒子“唰”地一下把考卷抽走,說:“你不生氣我生氣!”

學會放手的結果是,兒子順利拿到了心儀初中的錄取,整個初中三年學業飛速發展,從年級百名躍升到前三。

她說:父母放手,並不會耽誤孩子成爲學霸。

2.固定的戶外時間

一位媽媽分享她和丈夫帶孩子徒步的經歷:

她說:

自從智能設備侵佔我們的生活後,我們家心不在焉的假“陪伴”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而每週一次全家深山徒步這種用心專注的“在一起”,對孩子來說彌足珍貴,相信對於在工作上緊張了一週的大人來說也是如此。

徒步線路通常只有大致規劃,並沒有詳細的計劃。所以,在道路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從家長和孩子的關係,變成了相互陪伴和鼓勵的夥伴關係。每個人的價值都得到最大的發揮。

徒步的地方通常都在山裡,沒信號,手機基本沒什麼用。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一起,專注地探路和聊天。兒子一開始還會惦記着玩遊戲,老公則是習慣性地處理工作,後來慢慢都放棄了。

因爲戶外徒步這件事,一家人可以把心放在一處:

每個人都專注在充滿未知前行這件事情上,彼此關照,感知對方體力能不能跟上,要不要照顧對方節奏等一等彼此,需不需要伸出手拉一把,或在危險地帶給彼此一個堅固穩定的支撐。

觀鳥,蘑菇採摘,看花,收集松果,看魚,看鴨子,觀察蝌蚪到青蛙的變化,感受溼地的植被特點,觀察昆蟲,收集植物標本,秋天的樹葉大戰……都會慢慢讓孩子愛上,徒步的距離和範圍的擴大,讓他們有更多驚喜發現,這比網絡帶來的驚喜多多了。

3.接納,鼓勵,陪伴

網上有段話是這樣說的:一直以爲我是最堅強的,但當有人理解的那一刻,我覺得我要碎了。

就像有人提着燈籠,去照亮黑暗角落裡的你。我只能在熟悉的人面前做自己。在小範圍的朋友面前表達自己。可當真的有人懂我破碎的那一刻,我會哭的。

想起前段時間,接到女兒老師打來的電話,老師說女兒最近狀態很不好,總是延遲交作業和完成學業任務的時間,對於這個狀況,我也早就有所察覺。

我發現她的房間總是亂糟糟的,週末回家大部分時間都在上網看小說、打遊戲,但是我一直都沒有說什麼。

上週接她放學的時候,她問我,老師是不是給我打電話了,我說:“是的。”

女兒說:“你就沒有什麼要說的嗎?”

我對她說:“誰都會有狀態不好的時候,沒事的,慢慢調整。”

沒想到她卻眼淚止不住地流。

我想,此刻的情狀就如前面所說,遇到挫折時,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接納他們、能夠與他們共情的大人,而不是立刻被追問着作解釋。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當孩子感覺到了被理解,情緒被認同,很多事情自然就排解了。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突然網絡成癮的,一定是有一個過程的,父母有覺察,試着去理解孩子,陪伴孩子,很多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