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德國投降了兩次?英美“偷桃”,讓斯大林氣不打一處來
引言
1945年4月30日,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在德國柏林的總理府飲彈自盡。
雖然希特勒的死因至今仍衆說紛紜,就連發現他屍體的地點也有房間和花園等不同說法,但是當蘇聯紅軍攻入柏林總理府時,確實只找到了希特勒的屍體,而希特勒的死亡標誌着納粹德國的徹底失敗,此時距離德國向英法美簽署投降書還有一週時間。
(1942年世界形勢圖)
在希特勒一手壯大的納粹黨中,作爲政黨領袖和國家的唯一代表,只能是希特勒。
那麼希特勒自殺身亡後,有權力代表德國遞交投降書的是誰呢?爲什麼納粹德國分別在1945年5月7日和5月8日接連投降了兩次呢?
(德軍簽署投降書)
一、反法西斯同盟國不同心
1942年,英蘇美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成立。雖然被稱爲同盟國的反法西斯聯盟成員衆多,但是普遍認爲同盟國以亞洲反法西斯主力的中國、歐洲反法西斯主力的蘇聯和英國,以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對日宣戰的美國爲主要代表。
在此之前,雖然國民政府在美國對日宣戰後的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對日本宣戰,但中國從1931年開始實施抗戰,1937年全面抗戰。同盟國成立對中國來說,只能稱爲錦上添花。
(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同盟國成立在中國爲主的亞洲戰場上,只是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滅亡起了加速的作用,在歐洲戰場上卻意義重大。
從1941年開始,蘇德戰爭爆發,英國和美國對蘇聯提供了飛機、坦克等武器和軍用物資;
同時在歐洲和北非等戰場上,展開了一定的作戰配合。比如蘇聯紅軍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等東線戰場連續發動了多場戰役,牽制德軍主力兵力,爲英美盟軍在西線的諾曼底登陸做了有效掩護;
而英美盟軍在西線戰場上的戰略轟炸,則打亂了德軍的軍事補給和武器生產,給蘇聯的東線作戰提供了很大便利。
不過,英美等同盟軍和蘇聯的同盟並不是鐵板一塊,他們只是在納粹德國的威脅下組成了暫時性同盟,既不牢固也不同心。同盟軍和蘇聯紅軍在相互提防中試探,而從來沒有過背靠背的信任。
(敦刻爾克大撤退)
法國被佔領後,蘇聯始終作爲二戰歐洲的主戰場,對軸心國的作戰態度一直積極主動。而英國、美國和撤退到英國的法國,在很長時間內採取的態度是隔山觀虎鬥。
面對蘇聯政府希望英國在法國北部登陸,以開闢第二戰場,英國政府沒有給出明確答覆,一直用“必將給予蘇聯一切可能的援助”來搪塞。
反而和美國積極謀劃“火炬計劃”,想與力量較弱的意大利在法屬北非地區展開爭奪,說白了英美仍打着趁火打劫、謀劃自己利益。
這種忌憚和裂痕在同盟軍和蘇聯紅軍之間貫穿始終,甚至愈演愈烈。等到1945年納粹德國頹勢已定,雙方角力的重點已經變成爭奪“反法西斯最大功臣”的地位。而在蘇聯紅軍率先攻入柏林後,英美法積極操作“率先接收德國方面投降”。
(蘇聯紅軍攻佔柏林)
二、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
1945年4月,蘇聯對納粹德國發起總攻。蘇聯發動200多萬紅軍、出動2000餘架飛機和14000多門火炮,以陣亡8萬人、受傷27萬人打贏柏林會戰,攻入柏林。而英美法在軍事上落下一程,便積極謀劃另一種“勝利”。
希特勒自殺時留下遺書,任命德國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作爲自己的接班人。
而鄧尼茨深知納粹德國大勢已去,便決定投降。而在選擇投降對象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英美法同盟軍。因爲雖然同樣是歐洲人,但斯拉夫人在西歐的昂撒人和高盧人眼中,始終是異類。
在他們看來,蒙古軍隊西征造就了統一的俄羅斯帝國,在西方人的刻板印象中,他們認爲“剝開一個俄羅斯人的皮就能看到一個蒙古人的靈魂”。對鄧尼茨來說,向英美法投降只是“家務事”,而向蘇聯投降則是文明人種的恥辱了。
(錯綜複雜的歐洲族羣演變)
1945年5月5日,蘇聯軍隊還在進行柏林會戰的掃尾工作,英美法在法國蘭斯市的盟軍統帥部和鄧尼茨的代表開始了投降談判。
也許是怕夜長夢多,也許是要在蘇聯發現被背刺前蓋棺定論,在雙方談判的細節條款還沒有敲定的情況下,5月7日凌晨2點,艾森豪威爾作爲同盟軍代表在倉促準備的投降儀式上,接受了德國代表的投降。
(斯大林和丘吉爾)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獲知消息後,立即對聯盟軍“偷桃”的行爲表示強烈反對。好在當時的蘇聯軍隊雖然在戰爭中受到重創,但是仍然有強大的實力,而且納粹德國的首都仍然被蘇聯紅軍佔領,英美法對此只能讓步。
反法西斯主力沒有到場,投降書條款擬定倉促,在斯大林的強硬要求下,這次投降被當成投降儀式的預演,而在蘭斯簽署的投降書被認定爲草簽。
(戰況慘烈的柏林會戰)
三、被掩蓋的歷史:反猶的納粹猶太人
1945年5月8日,在德國柏林郊區的卡爾斯霍斯特,蘇、美、英、法代表到場,接受了德國的無條件投降。在納粹黨元首希特勒已經死亡的情況下,代表納粹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的是德國陸軍元帥凱特爾、海軍上將佛雷德堡、空軍上將什圖姆普夫。
次年凱特爾被軍事法庭判處絞刑,什圖姆普夫被判處監禁。而最值得一提的是身爲猶太人卻成爲希特勒狂熱追隨者,在網絡上幾乎隱身的佛雷德堡。
(德軍投降)
二戰後,猶太人憑藉龐大的經濟實力和對歐美媒體的掌控,在全世界塑造了納粹受害者的形象,直到最近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種族滅絕,世人才開始對此表示懷疑。而如果深入研究二戰時期猶太人的生存情況就會發現,猶太人不單是納粹受害者,也是納粹加害者。
在反猶太最嚴厲的年代,納粹德國軍隊中仍然有15萬猶太人軍人,其中不乏像佛雷德堡一樣的高層軍官。由於納粹德國的戰敗、英美法的刻意銷燬資料和二戰後猶太人的刻意遮掩,很多資料已經不可考。
(德國投降)
但是有資料表明,納粹德國軍隊中至少有2名元帥、2名上將、8名中將和5名少將都具有猶太血統,最著名的德國空軍元帥艾哈德·米爾希甚至是重建德國空軍的核心人物。
二戰中遭遇悲慘的猶太人被普遍認爲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而極端正統派的哈瑞迪猶太人、以色列的復國主義猶太人等派別至今仍然存在着分歧。
本來是種族滅絕受害者的猶太人,如今卻成了種族滅絕的施暴者。有人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就是,永遠學不到教訓。但我們仍然希望世界終究有一天能遠離戰爭,永遠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