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蚊子老是叮我」 科學家找到原因

科學家終於找到「易受蚊子吸引的體質」的真正原因,皮膚散發了較高濃度的苯乙酮。(圖/shutterstock )

每次被蚊子叮咬後,我們總會苦惱「爲何蚊子老是叮我?」同時,我們也希望改變自己的體質,降低被蚊子叮的機率。美國康乃迪克大學免疫學助理教授王鵬華(Penghua Wang)領導的研究團隊,可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相關線索,原來是病毒在作祟,同時他們也找到吃什麼可以降低被叮的機率。

科學警報(Science Alert)報導,王博士表示:「我和我的同事發現,一些病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體味,使其對蚊子更具吸引力,從而使病毒更廣泛的傳播。」

蚊子有不同的偵測系統來定位潛在宿主,其中包括體溫和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及特殊化學氣味,病毒所操作的就是化學物質濃度。

先前的實驗室研究發現,曾感染瘧疾的老鼠,體味發生了變化,這使它們對蚊子更具吸引力。因此研究團隊想知道其他的蚊媒病毒,比如登革熱、黃熱病,或是茲卡病毒,是否也會改變宿主的氣味,使它們更容易招蚊子。

爲了調查這一點,研究團隊將曾經感染登革熱與茲卡病毒的老鼠,與未曾染病的老鼠放在玻璃實驗箱的兩邊,蚊子則放在中間,3個隔間都以蚊帳擋住,觀察蚊子會被哪邊吸引

在排除二氧化碳與體溫的因素後,可以確定更多的蚊子選擇飛向曾經染過蚊媒病的小鼠那一側,這確定了感染過登革熱的小鼠,更容易吸引蚊子。

實驗的下一步是要了解哪一種化學物質在吸引蚊子,團隊從受感染小鼠散發的氣味中,分離出20種氣態化合物,最終鎖定了其中3種物質,最能刺激蚊子的觸角出現顯著反應。

當我們將這3種化合物,應用於健康小鼠的皮膚,和人類志願者的手上時,與對照組相比,又確定「苯乙酮」吸引了最多的蚊子,調查後發現,受感染的小鼠產生的苯乙酮,是未受感染小鼠的10倍。

另一個明確的證據是,曾經感染過登革熱的患者,腋窩所收集的氣味分子,也確實有着比健康人更多的苯乙酮。

這些發現表明,登革熱病毒、茲卡病毒,都會使遭感染的宿主釋放更的苯乙酮,從而使他們對蚊子更具吸引力。換言之,即使康復以後,患者的身體仍然變成蚊子喜愛的體質。

苯乙酮又稱乙醯苯,化學式爲C8H8O,一種常用作香水香料的化學物質,也是一種代謝副產物,通常由生活在皮膚和腸道中的某些細菌產生。所以研究團隊猜測,如果除去皮膚上的苯乙酮細菌,或許可以降低對蚊子的吸引力。

姞果發現確實如此,雖然與未感染的小鼠相比,蚊子仍然更容易選擇曾感染的小鼠所吸引,但吸引力確實有所降低。結論是,皮膚微生物是苯乙酮的重要來源,這也說明了與洗完澡相比,滿身汗臭更容易吸引蚊子,因爲皮膚微生物的數量不同。

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常見的芽孢桿菌(bacillus)是主要的苯乙酮生產者,並且在受感染的小鼠身上的數量顯著增加。這表示病毒能夠通過改變皮膚的微生物組成,來改變宿主的氣味。

既然都走到這一步了,研究團隊就要設法阻止苯乙酮的產生,他們發現,從受感染的小鼠身上的芽孢桿菌之所以增生,可能與一種重要的抗菌分子「 RELMα」 的濃度下降有關。也就是說,病毒阻止了RELMα的正常發揮,使得皮膚的菌落變多。

那麼,只要促進RELMα的恢復濃度,應該就可以阻止芽孢桿菌的增生。幸好這並不困難,維他命 A及其相關化合物,可強烈促進RELMα的產生。因此,給受感染的老鼠餵食了維生素A以後,就發現受感染小鼠身上的RELMα分子確實恢復到正常水準,皮膚上的芽孢桿菌數量也明顯減少,使得它們終於不再特別吸引蚊子。

上述的研究都是小鼠階段,因此研究團隊接下來就要進行人類模式的調查,研究膳食維他命 A 或其衍生物,是否可以減少遭蚊子叮咬的機率,從而長期減少蚊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