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紅軍和解放戰爭時期,也有軍人轉業,其性質與建國後不一樣

我在上一篇歷史文章裡,提到革命軍人在1947年轉業到地方的事,一些網友抨擊我,說我不懂歷史,解放前哪有軍人轉業的?

我很無語,畢竟過去了那麼多年,很多歷史的愛好者不一定知道。

轉業這個詞語是建國後才正式有的,但在建國之前,稱爲革命工作的調動。

軍人轉業,顧名思義,就是從原先的軍隊背景,轉行到其他領域。其性質的劃分也是在建國後,但在建國前,劃分得不是很明確。

在我黨的紅軍時期,由於作戰條件艱苦,經費來源很弱,主要靠打土豪和共產國際的援助,海外僑胞的援助並不多。抗日戰爭爆發後,林彪打了平型關戰役,極大地鼓舞了國人的士氣,這時候纔有了社會各界與海外僑胞對八路軍的捐助。

1930年,由於中央蘇區的發展,以及國民黨的封鎖,蘇區的鹽、布、西藥、煤油等生活物資被嚴控,這個時候就迫切找到與國統區的路子。

毛澤民作爲中央蘇區的財神爺,也在想方設法解決這些問題,他看好贛南的鎢礦,從紅軍隊伍中抽調人手進去礦區,把紅軍戰士臨時變成礦工,然後用生產出來的鎢鋼與陳濟棠做買賣,解決了紅軍藥品和食鹽等生活物資的問題。

那些在礦區工作的紅軍,其實就是轉業,後來的幾次反圍剿。他們都沒能走上戰場,但中央紅軍開始長征之後,他們留在當地保護鎢礦,絕對大多都慘遭不幸。

再來說一個紅軍高級將領轉業的事例,紅16軍首任軍長鬍一鳴。1930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根據黨中央指示,把湘鄂贛邊獨立師和紅五軍第一縱隊,與修水、平江、銅鼓等各縣赤衛隊合編成紅十六軍,胡一鳴擔任軍長。紅十六軍編成後,隨即配合紅五、紅八軍向長沙進攻。7月27日晚,紅軍一舉攻克長沙。由於國軍瘋狂進剿,紅軍不得不在佔領長沙的情況下撤離,隨後又第二次展開進攻,在這一次進攻中,紅十六軍軍長鬍一鳴由於作戰不力被撤職,他甭可以留在軍中,但主動提出回鄉去革命。胡一鳴回到老家慈利縣溪口鎮陽和鄉繼續革命,期間動員了很多年輕人蔘加紅十六軍,此後都從事地方工作。如果他一直留在隊伍裡熬到解放後,最起碼也是妥妥的少將。

把政工幹部轉到地方從事人民政權的鞏固,紅軍時期的各大根據地,也都是這樣做的。在主力部隊轉移後,國民黨和還鄉團衝進根據地,最慘的就是這些地方上的幹部,很少活到建國後的。

再來說一種情況,博古的弟弟秦邦禮,原先是屬於中央特科的,在上海以開店的名義做生意,從事地下工作,還曾經護送李德到蘇區。

如果從編制上去理解,特科與軍人的性質是一樣的。

1937年抗戰爆發後,陝北的經濟吃緊,迫切得到國際援助,於是商議在香港設立辦事處。秦邦禮成了不二人選,他攜帶兩萬美元去香港,由於香港的情況特殊,不能打出類似“八路軍辦事處”那樣的牌號,以貿易的名義設立“聯華公司”(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華潤)。秦邦禮的工作主要是貿易,負責在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中募集資金和物資,支持八路軍和新四軍抗日。不參與情報工作。

因此,秦邦禮從原先的特科業務,轉爲紅色商人的業務,也是一種轉業。八路軍後來在香港設立了辦事處,由廖承志管理,主要負責把上海的民主人士轉移到香港,另外開展新聞與諜報工作。

再來聊聊我上一篇文章被網友抨擊的1947年前後的軍人轉業,其實1947年前後的從正規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在當時是一種現象,其性質與紅軍時期擴紅差不多。

抗戰勝利後,八路軍和游擊隊佔據了一些地方,從軍隊抽調人手,對地方政權進行鞏固,展開土改工作。這時候軍人轉業的性質,比紅軍時期要明確得多,主要是宣傳革命思想、土改、號召和動員青壯年參軍等等。魯西南的一場孟良崮打下來,很多村子只剩下寡婦、老人和孩子。

那些在地方從事革命工作的人,很多人都被國民黨和還鄉團所殺,也有的逃過一劫。

在濰坊,有一個曾經與吳克華將軍一起共過事傳奇人物,叫林瑞伍,1931年參加革命,曾經擔任八路軍團長,抗戰勝利後不願去東北,1946年轉到地方,成立北海海防大隊,擔任大隊長,維護北海的革命勝利果實,幾次出生入死差點被國民黨和土匪所殺。1948年濰縣解放之後,林瑞伍成爲一位民政工作者,如果他一直在軍隊,建國後好歹也是大校。

1949年開始,隨着人民軍隊打下的地方越來越多,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政工幹部也越多。

1950年開始,陸續有軍人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包括回原籍),但隨後不少人被重新徵召,去到朝鮮戰場,1954年朝鮮戰爭結束,出現了大批的軍人轉業潮,軍人轉業的安置問題一度令當地政府部門頭疼,不過在黨的號召下,絕大多數戰士選擇了回鄉務農,即“放下槍支拿起鋤頭”。

從六十年代開始,軍人轉業已經成爲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