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生小孩?美國學者:出生率反映絕望程度!

在《沒有小孩的她們》書中,從歷史歸納發現生育率與經濟息息相關,而且人們沒有選擇的餘地。 圖/unsplash

綜觀全球與古今歷史,但凡經歷乾旱、通貨膨脹、經濟衰退、疾病與饑荒的地方,出生率都會隨之下降。通常人們會將這種現象歸因於生理,指出女性懷孕率降低是源自營養不良,身處在極端壓力的環境也容易讓人流產、陽痿或喪失性慾。

然而,我們不該這麼快把人類簡化成反面版的巴夫洛夫的狗,認爲只要狗沒聽到鈴聲,就不會流口水;人如果沒被滿足生理需求(像缺少食物、金錢或安全),就不會生孩子。假設身體會因爲承受壓力而無法生育,同理人也可能因爲心理承受壓力而不想生。並不是只要有生育能力就好。

經濟大蕭條讓人放棄生育 無子女比率飆新高

回顧歷史,在1930年,美國的保險套使用率、墮胎比率和無子女率都呈爆炸性增長。有一羣出生在1900、10年代的美國女性,在生育年齡高峰期遇到1929年華爾街股災,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大蕭條。這羣女性締造了目前美國曆史上最高的整體無子女率:20%。那段時期出生的黑人女性有3分之1從來沒擔任過母親。

在大蕭條時代,非母親的比例達到高峰。考量到生小孩對經濟的影響,女性在大蕭條時期選擇不生的原因顯而預見,她們選擇──或者說她們必須選擇,金錢與謀生能力—而非生孩子。20年後生育率在戰後嬰兒潮中大爆發,這個現象恰巧與美國實施史上最慷慨的社會福利政策同時發生。

考量到生小孩對經濟的影響,在大蕭條時期,女性選擇不生的原因顯而預見,她們選擇──或者說她們必須選擇,金錢與謀生能力—而非生孩子。 圖/unsplash

經濟地位越高越不想生?真相恰好相反

人們對沒有生育女性最苛刻的刻板印象,是一羣穿着大墊肩、對工作上癮的女人。她們的牆上會掛着文憑而非家庭照片,本來應該擺放嬰兒牀的空房堆滿現金。

如果我們用最簡單方式概述,那這些形容也沒有錯。整體來說,沒有生育的美國女性確實比較有錢、教育程度比較高,在事業上也比有小孩的女性更成功。但這幅簡化的景觀只是現實有趣的鏡像。

當我們說沒有生育女性教育程度比較高或比較有錢時,只是在評論她們目前的經濟地位。在一份針對沒有生育女性進行的研究中,有4分之3的受訪者都說她們來自貧窮或勞工背景,並表示沒有生育是她們經濟地位提升的原因,而非結果。

如同艾拉.貝克或西蒙.波娃選擇將精力投注在智識與政治工作,而非孩子身上;或像海倫.格莉.布朗一樣的女性選擇與男性同等的工資,而非職場上的母職懲罰。有無數名我們知道或不知道她們名字的女性,選擇經濟生存與社會流動性,而非成爲一名母親。

出生率反映絕望程度!不生小孩是因爲別無選擇

社會學家S.菲利普.摩根(S.Philip Morgan)曾寫道,不生小孩不是「有志於發展事業的受教育女性唯一採取的新策略」,而是一種「針對嚴苛經濟環境產生的歷時悠久、合乎常規的反應」。人口統計學家邁爾斯(Dowell Myers)講得更直白,他表示「出生率反映出人們絕望程度的高低」。

對於派翠西亞.麥克布魯姆或海倫.布朗來說,她們很難想像女人同時身兼母親和勞動者。這項事實有一部分原因可從生物學角度解釋,直到科幻小說成爲現實前,地球上每一個人類都是從子宮誕生,而生下孩子的人也需要大量身體復原力。

但有另一部分也出於歷史因素,兩個世紀以來人們都抱持女性和母親應該屬於家庭的觀念,並認爲工作應該在其他場所進行。因此當面對生孩子與賺錢的兩難時,我們許多人都沒有選擇餘地──或者說,感覺沒有選擇餘地。我們只能在經濟上做出合理判斷,那就是少生一點,或乾脆不生。

養孩子的代價有多大?日間托育費用幾乎花光全部薪水

圖/衛城出版提供

今日,美國的年輕女性已經見證過兩次歷史性經濟衰退。有的人身兼好幾份工作才能勉強維持生計,有的人薪水則幾乎被房租和學貸吞噬殆盡。

在美國,一個孩子的平均日間托育費用,大約等於以聯邦最低工資計算的全職工作稅前收入。而無論收入多寡,女性因爲生育受到的薪資懲罰,往往比男性來的大。

或許在過去,需要工作以維持經濟生存的女性,與爲了達成事業抱負而工作的女性有很大差異。然而在當代,隨着大學畢業生在經濟發展上陷入困境,中產階級羣體也逐漸消失,這兩種女性的距離正在消解。

普林斯頓大學的社會學家凱瑟琳.艾丁(Kathryn Edin)便指出:「從我在1990年代第一次訪談女性以來,女性對養育孩子中感受到的代價確實在增加。」她觀察到不管論收入多少,「衆人都認知到工作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

Take action!加入《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