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攜最新作品「BIG」北美巡迴 保證「臺灣三部曲」上映

導演魏德聖正在北美巡迴放映新作「BIG」,這部電影是他拍攝「臺灣三部曲」卡關、逢人生低谷的作品,他希望觀衆從電影中找到重生。他也向影迷保證,轉爲動畫製作的「臺灣三部曲」一定會在電影院上映。中央社

臺灣導演魏德聖的最新作品「BIG」正在北美巡迴放映,觀衆對這部兒童癌症電影的迴響超過預期。魏德聖也向影迷喊話,曾參與「臺灣三部曲」集資者一定要把贈票留好,「我一定會讓它上映」。

由臺灣姐妹市協會、同鄉會等臺僑團體舉辦的「北美臺灣電影巡迴影展」(NATFTF)邁入第6屆,3月初起至4月14日在加拿大、美國等近30個城市的校園、僑教中心、電影院、醫院等地放映「BIG」,魏德聖也參與觀衆座談。

巡迴活動21、22日在華府舉行。魏德聖分享他籌備「臺灣三部曲」半途,卻轉拍「BIG」的原因,透露「臺灣三部曲」卡關讓他「差點想不開」,想起20多年前一位罹癌康復的大學生跟他說起她在兒癌病房的故事,促使他寫下「BIG」的劇本。

魏德聖說,這位大學生小學時一隻腿因骨癌截肢,她告訴他,她住兒癌病房很久,從沒遇過一位不想活的孩子,每個孩子都相信自己能活下來。魏德聖說:「這句話給我很大的震撼」,他「邊寫、邊哭、邊笑」,寫完劇本後也療愈了自己。

魏德聖過去曾說,「臺灣三部曲」是他「非拍不可」的計劃。他在2000年就完成劇本,構想從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漢人與荷蘭傳教士等3種不同視角,呈現1624年大航海時代臺灣開始出現於世界舞臺的樣貌,刻畫臺灣的多元文化性。

電影團隊自2020年8月起開始向羣衆集資,參與集資者都獲贈兩張電影票。原訂2022年8月開拍的計劃,卻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衝擊、資金不到位等因素而被迫停工,後來決定以動畫電影的形式製作。

魏德聖在華府向觀衆報告製作進度時指出,三部影片的收音都已完成,第一部的動態分鏡也做好了。而因爲電影停工前就已搭好演出場景,動畫的收音都是在「現場收音」,「該在海邊就在海邊、該在山上就在山上」,這在全世界還是首例。

他向觀衆保證,「電影票你還是好好的保留它,我一定會讓它上映」。

魏德聖回憶,「臺灣三部曲」喊停時,他受到很多指責、質疑,好像是他籌資後卻捲款逃跑,他當時也不知道如何解釋起。後來投入寫「BIG」劇本、拍攝工作,這個過程讓他感覺獲得「重生」,也希望觀衆看電影后「找到生命的希望」。

以兒癌病房爲背景的「BIG」是關於6名罹癌孩童、青少年和家長在治療過程中相互扶持的故事。魏德聖說,這些最小、最弱的孩子們面對死亡展現堅韌的生命力。相對於他們,健康的人活着並不難,「既然活着不難,爲什麼不能精彩的活着」。

他說,臺灣社會很需要正面能量,網路上很多訊息傳播都充滿負能量或酸民文化,這不是社會需要的,他希望電影可以讓觀衆覺得,生命可以活得很精采。

魏德聖說,「BIG」去年底在臺灣推出,至今有超過1000多場次包場,目前也還有電影院在放映,臺灣對「BIG」的迴響已經夠大了,「他們(北美)的迴響比臺灣還大」。3月初在洛杉磯放映後,他也決定兒童節讓「BIG」在臺灣重新上映。

臺灣姐妹市協會副會長黃凱峰指出,舉辦「北美臺灣電影巡迴影展」主要是爲促進臺美之間的文化交流,讓旅居美國的臺灣人以及美國主流社會多介紹臺灣電影,9月也將舉辦奶茶節,透過電影、音樂、美食、運動等,讓美國認識臺灣。

馬里蘭州洛克維爾(Rockville)市政府姐妹市協會會長侯大偉(David Hill)也出席華府的放映會觀影。他說,這是很棒的活動,透過不同形式、用影像來說一個國家的故事,與美國這邊的觀衆分享,無疑是絕佳的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