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是個完整的、豐盈的、沒有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了

王石現在是個人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個流行詞:純粹。那是個詩人遍地的年代,純粹這個詞相當純粹。雖然“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但有更多黑色的眼睛在尋找光明。

王石那時候是個創業家,但也可以算是個“詩人”。因爲他有激情,純粹。

他追求純粹的現代企業制度。在萬科創始之初,就體現出了前瞻性和系統性。他的“親屬迴避”制度和“不行賄”選擇的基石,是“要法治而不是人治”,即便是到了今日,依然有警示的作用。

“親屬迴避制度”尤其值得一提。“二三十年前的中國,即使在深圳,不以親緣關係爲重的人際關係模式也是非常超前的”,但是在他看來,“在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非家族企業是主要趨勢”,在這一點上他做的比較極端,也因此得罪了不少親友。

1988年萬科進行股份制改造時,他依然純粹,放棄了應得的個人股份,不做老闆,做職業經理人。雖然此舉也爲後來的“萬寶之爭”留下了隱患,撲騰出一地雞毛。

他在《個人的現代化40年——我的改變》一書中說,他這樣做有三點理由:“一是大衆討厭暴發戶形象,他不想讓人討厭;二是家族沒有掌管財富的DNA;三是中國社會有根深蒂固的仇富心態,他不願讓自己成爲他人仇恨的對象,更不想惹來殺身之禍。我當時的想法是,名利之間只能選擇一項,或默不出聲地賺錢,或兩袖清風實現一番事業。我選擇了後者。”

張維迎評價王石:“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實下,賺大錢和幹大事之間很容易發生衝突。作爲企業家,王石很理解這種衝突。所以,他選擇了做大事,不是賺大錢。”

“純粹”這個詞,王石本人在評價中國早期企業家時也曾用到。

1999年,48歲的王石在辭去萬科總經理之時,面臨着許多精神上的困惑。他內心深處藏着一個疑問:“商人對社會有價值嗎?價值是什麼?”

2004年,他在無錫遊訪梅園時,參觀了一座反應榮毅仁家族創業歷史的小型博物館,瞭解到榮家在上個世紀初,就提出過一個與改革開放後“蘇錫常”經濟圈相類的“滬蘇無”概念,並做出了全盤規劃。他還了解到,梅園並不是新中國成立後把榮家的私家花園充公了,或是他們捐獻出來的,而是在上世紀30年代就爲公衆所建。

這引發了王石的無限感慨:“他們當時並不能說已經非常富有了,就已經有了這樣的公共意識和公益行爲,顯然比我們這一代企業家要做的更自然、更純粹。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我們這一代企業家,還沒有達到他們那一代民族企業家的水平。在他們那一代人身上,能夠看到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

在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史的過程中,王石發現,美國、日本的商人都經歷過地位低下的階段,但這個階段過去之後,就贏得了尊重。不僅僅他們的產品受消費者歡迎,而且倡導了新的生活方式,企業文化對社會也有所推動。尤其是日本,“二戰”之後的發展,靠的主要就是工商業者。他們成了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紐約洛克菲勒中心門前有一座阿特拉斯的雕像。王石徜徉在雕像前浮想。這座雕像落成於1937年,當時,企業家精神這個概念在西方也是剛剛提出不久。托起天堂的巨神阿特拉斯,是紐約企業家的自我期許——“我們就是承載美國經濟與社會的巨人”。從那之後,美國社會建構起了一套有關企業家的英雄敘事,正是這種英雄敘事和道德勇氣,才使得美國企業家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到各種公益事業中去,並贏得社會尊重。

“心靈上的衝擊,再大沒有大過2008年。”王石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

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8級大地震。當晚,萬科集團總部捐款200萬元。

5月14日,一位網友在博客上給他留言:“才200萬,太失望了!!!萬科在我心中的形象大減!!!”

5月15日,王石在回覆中闡明瞭自己的立場:“對捐款超過1000萬的企業,我當然表示敬佩。但作爲董事長,我認爲萬科捐出的200萬是合適的,這是董事會授權管理層的最大單項捐款數額。即使授權大過這個金額,我仍認爲200萬是個適當的數額。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企業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而不成爲負擔。

萬科在內部號召進行的慈善募捐活動中,有條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員工的捐款以十元爲限。其意就是不要讓慈善成爲負擔。”

“捐款門”讓萬科和王石陷入危機,每天上十萬的帖子,基本都是負面聲音。其中有一句話讓王石印象很深刻:“雖然你登上了珠峰,但是你的道德高度還沒有墳頭高。”

多年以後回顧往事,王石說,“這讓我第一次認識到了我和這個社會的距離。我要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企業要在社會上生存。這樣的處境,第一次讓我感到很孤立,萬科很孤立。”

這可能是王石第一次感覺到,活着不僅孤獨,而且要十分小心。

44歲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繆說:“有時候說出真話,等於犯了一種不可原諒的疏忽。”這句話的重點是,說真話是一件很任性的事,重點不是你說什麼,而是別人的感受是什麼。

世上有兩種邏輯,一是邏輯,另一個是“中國邏輯”。易中天將“中國邏輯”歸納爲三點:問態度,不問事實;問動機,不問是非;問親疏,不問道理。

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出來之後,很多人對王石說:“誤會你了王石,應該向你道歉。”但王石覺得,他們沒有誤會自己,也無須道歉。

因爲王石不讓大家多捐,並不是因爲提前看到了紅十字會的腐敗問題。時至今日,他依然堅持“捐款門”引起軒然大波的觀點:第一,不應該逼捐,應該是自願,不然很容易形成情感綁架和道德強迫;第二,中國是災害頻發的,做公益應該是個常態,量力而行;第三,從更高一個層級來講,做慈善不是非要進行自我宣傳的。

所以不要說我們凡人活得茫茫如草芥,即便強如王石,也不得不嘗一嘗生活的苦。

當然還有愛情的苦。

“紅燒肉”的故事其實已經無需贅言,但是我們還是要簡單回顧一下,畢竟那已經是陳年往事。

2012年1月29日,爲了一解田樸珺久居紐約吃不到紅燒肉的“思肉之愁”,王石決定給她燉一次紅燒肉。那天中午,王石拿着IPAD研究如何燉肉,田樸珺在旁參謀,就這麼燉了一下午,成了一鍋泥。

就是這樣的一鍋紅燒肉,田樸珺還是一口氣吃掉半鍋,爲了紀念,她拍了照片發到微博上,還配了一段文字:

終於吃到笨笨的紅燒肉了,太好吃了!一口氣吃了半鍋!

那時候,人們並不知道“笨笨”就是王石。

2012年10月7日,田樸珺轉發@浙江衛視中國藍 的一條星座微博,並@王石。星座博文表示,水瓶座會迷上雙魚座,而田樸珺2月23生日,雙魚座,王石是1月23生日,水瓶座。

那時田樸珺的微博並不爲人所熟知,所以並沒有人留意。

直到2012年10月23日,田樸珺和王石的戀情被深圳互聯網大V@徽劍 曝光。田樸珺火了,在互聯網被扒了個底朝天。甚至還將長江商學院拉下水,說長江商學院的LOGO,“橫豎都是三”。

後來,田樸珺在專欄文章裡寫過紅燒肉之戀曝光後,她和王石的一段對話:

“王老師打來電話:‘你沒事吧?’

‘我沒事,我能有什麼事?’我反問他,因爲我篤定他了解我。

在事件開始到淡去的過程中,我們對此事就這麼一句交流,這是我們之間的一種默契,沒有商量怎麼應對。”

話雖說的輕鬆,但是此後,王石就在公衆的視野裡消失了,只是偶爾在微博裡發一些花花草草。2018年8月5日,王石出任華大集團聯席董事長,算是爲他的人生又翻開了新篇章。但是此消息只在業內小規模傳播,並不像以前,他的一舉一動都上頭條。

直到2018年10月9日,67歲的王石在紐約出席“亞洲創變者”頒獎典禮。由於在“綠色環保領域”的貢獻,王石獲得2018“亞洲創新變革者”大獎。

王石在獲獎感言的最後說:“Thanks to my wife Meme.”

翻譯成中文就是:謝謝我的老婆田樸珺。

二人攜手上熱搜。

網友說,沒想到一世英名的王石,要靠與田小姐的八卦戀情上頭條,假如王石獲獎感言裡不提田樸珺,恐怕獲得的這個獎也沒多少人知曉。

我多少替王石感到有點悲哀和悲涼。

他們還說了句耐人尋味的話:祝他們性福。

口水洶涌,王石緘默。

愛情這回事,哪說的清楚,哪需要說清楚。

在我看來,我們對於現實的任何一種解讀,都隱藏了文化的基因。

所以如果我們要爲一個人開脫,必然是混沌將至,凝滯不開。

但是可怕的是,別人都已經走出去很遠了,我們還被釘在19世紀的十字架上。

我想說,企業家不是道德家,更何況中國現實中鮮見道德家,道德家都在網上。

在我們的網上,不僅秦始皇沒死,朱元璋沒死,程顥程頤沒死,朱熹也沒有死……

人不過就是一念復一念。網絡不過也是現實的映射。

學者王立羣說,公元1142年,岳飛被殺,臨安百姓全城歡慶。二十年後平冤昭雪,臨安全城歡慶。這就是真實的歷史,包括後來的于謙、袁崇煥。

他說,爲什麼會這樣,需要我們深刻反思。

中國企業家很少有過豐滿的公衆形象,要麼神化,要麼污化。

我一個朋友說的就比較“惡俗”,他把企業家分爲三種,一種是慣犯裝逼,一種是被罵傻逼,還有一種是真牛逼,不過比較稀缺。

他說,從傻逼通向牛逼的路漫漫,但從牛逼通向傻逼的路叫順溜。因爲羣衆路線有一個絕招——你想脫離我們,我們必須把你拉回來暴打。

王石曾經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一直覺得,他是我們的企業家裡面,在一個不那麼個人主義的社會裡,有那麼點個人精神的人。更多的企業家還算不上,他們只是有點性格,談不上個性,更談不上精神。

但是很多人不這麼看。

對於王石和田樸珺的愛情,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我想用的也是:純粹。

但是很多人不這麼看。尤其是在一個追求和合的文化中,人們喜歡窺探別人的隱私,並加以加工和傳播。

我對王石的一句話印象深刻:“從一開始創業,我就把對個人的尊重作爲管理的底線之一。”

王石是跟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在那個野蠻生長的時代,遊離在體制邊緣和體制外,有一個派別,叫“啓蒙派”。後來他們看清了一些事物,有的人下海掙到了錢。

王石的生活方式像一個苦行僧,或者清教徒。

每日清晨,長達兩到三個小時的鍛鍊。包括跑步、攀巖、舉重、划船等各種運動,常常汗如雨下。

出於對健康的極度重視,他已經超過十年未曾品嚐過火鍋。食譜也極其清淡,蔬菜、雞肉、魚蝦等無油無鹽的食物。他恪守每日僅進早餐的原則,實行12小時的禁食。

我現在通過各種信源看到的,都是他的各種秀恩愛,談溫暖。

王石與世俗媾和了。

2024年1月5日,他在一檔直播視頻欄目中透露,自己有一個3歲的女兒。

王石稱:“我現在有個3歲的小孩,不是私生女啊,是婚配的,3歲了。”

十幾年了,王石最後的選擇,是把自己的生活交給大衆,告訴大家,青天白日,不要質疑。

復旦大學退休哲學教授王德峰說:人生是一場又一場的革命,從愛情到恩愛到孝順……是不斷的範式轉換,有幸能經歷些不同場的革命並獲得革命成功的人,纔是完美的人生價值體現。

“人就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王石說。

以前的王石,是驕傲的王石,是站在神壇上的王石。

王石現在是個人了。是個完整的、豐盈的、沒有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了。

儘管如此,依照大家一貫的尿性,說好話的也不會多。

只有太陽和人心不可直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