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上海需要一座領全球風氣之先的深海館,海洋更大的奧秘在深部

“上海有了世界一流的天文館,還應有一座在世界上領風氣之先的深海館!”最近,85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向有關部門建議,希望能夠在臨港興建一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深海館,與上海天文館形成呼應之勢,對應太空與深海探索兩大前沿,構築起“九天攬月”“五洋捉鱉”交相輝映的科學文化高地。

認識海洋不能只有“大魚”和“大船”,“深海園林”充滿奧秘

人類對海洋的利用,幾千年來都在於“漁鹽之利,舟楫之便”,因此世界各地興建了很多水族館、航海館,每年都會吸引大量遊客。在這些場館,公衆們看到的主要還是海洋的邊緣、表面和淺層。

然而,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對於海洋的認識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深海的探索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今年10月,我國自主研發的“奮鬥者號”萬米載人深潛器已在馬裡亞納海溝正式投入常規科考應用。

汪品先說,人類的深潛器已經到達了海洋最深處,人類已經意識到,原來海洋更大的奧秘、更多的寶藏不在海面,而在深部!平均3700米深的大洋,95%是一個永恆“暗世界”,最近幾十年其“面紗”才被逐步揭開。“但是,世界上至今還沒有一座大型博物館,展現這些有關深海的高科技新成果、新發現。”

推動中國海大洋鑽探航次、牽頭“南海深部計劃”,將畢生精力投入到深海探索創新中的汪品先深知,若能興建一座深海博物館,將使大衆對深海的認知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近二三十年來,我國海洋科技迅猛發展,人們對海洋科普的興趣也急劇上升。全國各地紛紛興建海洋科普場館,“如果現在人們仍滿足於欣賞一下大海中的魚羣和巨輪,顯然已遠遠不夠。”

2018年,汪品先以82歲高齡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下潛至南海1400米深處,親眼目睹了珊瑚構成的“深海園林”、圍繞熱液與冷泉形成的生物羣落,他用“愛麗絲遊仙境”來形容自己的欣喜與快樂。

▲2018年5月,汪品先院士從“深海勇士”號載人艙走向母船。新華社記者 張建鬆 攝

“如果我們可以用虛擬現實技術,讓更多人在深海館中體驗這種神奇,將會激起公衆對深海更濃厚的興趣。”汪品先相信,這給人們帶來的震撼,絕對不亞於天文館中所展示的宇宙、星球、空間站和探測器,“太空中看地球是藍色的,而深海館必將讓公衆認識到這片藍色深處蘊藏的奧秘,帶來對這顆星球耳目一新的認識”。

“上海深海館要展示深海領域最前沿的技術與科學挑戰。”汪品先舉例說,深海海底是地球內部連接表層的窗口,高溫高壓下如何研究熱液活動、如何鑽進地球內部,都需要前所未有的技術突破。深海海底更是充滿了科學之謎,深海底下玄武岩裡休眠了幾十萬年的微生物甚至對生與死的界限提出了全新思考,而各種深海動物組成的“深海園林”爲詩人的想象提供了空間。

▲“南海深部計劃”拍攝到的海底珊瑚(受訪者提供)

汪品先相信,建造一座世界獨一無二的深海館將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的一個壯舉,也將成爲上海厚植科學文化、提升城市軟實力的一個亮點。根據現代海洋科技的發展現狀,他設想,深海館的內容可包括科學和技術兩大方面:從探測技術角度,可設置深潛、深鑽(大洋深部鑽探)、深網(海底觀測網)三大板塊;從海洋科學角度,則可呈現深海海底的“黑暗世界”,系統介紹大洋來源、板塊運動、地球內部、海底生物、能源礦產、深海碳庫、深海災害等內容。

抓住海洋科技賦予上海的機遇,在世界科學界亮起“東方明珠”

今年7月開館的上海天文館,爲上海這座國際文化大都市增添了新的科學地標。汪品先建議,對應太空與深海探索兩大前沿領域,可在臨港建設上海深海館,由此構築“九天攬月”與“五洋捉鱉”交相輝映的科學文化高地。

“上海深海館建成後,將成爲世界上第一個以深海科學和技術爲主題的專題展覽中心,也將是規模最大、內容和形式最爲現代化的海洋館。這將成爲上海營造科學文化氛圍的一大創新。”汪品先認爲,這是海洋科技賦予上海的一次機遇。

過去幾十年,深海科技的優勢在西方,爲何迄今沒出現深海館?汪品先認爲,時間錯位是一個重要原因——西方建造科學類博物館的高峰在十八、十九世紀,而深海科技是在二十世紀晚期纔開始發展。

在世界各大科學類博物館的展陳內容中,海洋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然而,近幾十年,深海科學的重大發現與技術創新的展示,還只停留在各國研究機構的陳列室裡,規模不大、主題分散。一座系統展示世界深海科技新進展的大型場館,已呼之欲出。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展出的珊瑚標本(許琦敏/攝)

在汪品先看來,上海建造深海館,具有獨一無二的實力與優勢,“我國深海科學和技術的中心在上海和長三角,這爲建設深海館提供了學術和技術保障”。放眼長三角,不僅有研製出“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還有位於同濟大學、主持我國深鑽和深網工程的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更有探索兩極海洋的中國極地中心等。

汪品先透露,上海科技館已在和他的團隊籌劃一個以深海珊瑚羣、熱液、冷泉爲主題的“深海園林”臨時展覽,計劃於明年年中在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出,以此爲深海館的策劃探路。

“環顧全球,上海是當今文化建設進展最快的國際大都市之一。深海館建成後,將和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一起,使上海成爲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四館齊備的科學文化高地,在世界科學界亮起‘東方明珠’。”展望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汪品先認爲,新世紀海洋經濟的重心已經下移,2010年全球海洋經濟總值的34%來自海底油氣,而近年來世界新發現的大油氣田70%來自深海,“但人類對深海地形的瞭解,還不如月球背面,發展深海科技就是發展未來競爭力”。

作者:許琦敏

編輯:許琦敏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