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火鍋的排隊,消失了
總第3982期
作者 |餐飲老闆內參 內參君
多地閉店!初代網紅不紅了
擁擠的火鍋賽道上,初代網紅,日子不太好過。
最近,有網友稱哥老官西安大融城店,也是其在西安的最後一家門店已經關門歇業。在北京、天津、上海、濟南、泉州、無錫等地,均有哥老官撤場。
而在此之前,哥老官一度被稱爲美蛙魚頭火鍋業界的開山鼻祖,新店開業大排長龍更是常有的事。
2017年,哥老官在上海楊浦區濱江百聯開店,因顧客無法維持秩序,被迫停業整頓。“生意太好整停業了”一事,不僅讓哥老官更加出圈,更坐實了其網紅品牌的身份。
步入2024年,哥老官不僅未能延續當年的火熱,反而迎來了大規模閉店,不僅打了消費者一個措手不及,更揭開了初代網紅餐飲品牌們的繁榮假面。
今年5月初,主打小火鍋的千味涮關閉了其在深圳的最後一家門店,而該店的歇業,也意味着國內自此難尋千味涮。
千味涮一度也是頂流。2007年,千味涮在深圳開出首店,並於2009拓店至廣州,後又在東莞、成都、杭州、青島、長沙等地開設分店,巔峰時期開出50+家門店。不僅門店數量迅速增加,千味涮的人氣也很旺,一舉成爲了華南地區知名的連鎖火鍋品牌。
然而,到了2020年,千味涮就開始陸續關店。公開數據顯示,彼時,千味涮的門店已經剩餘30家,且主要集中在廣東地區。
2022年,即使在深圳“大本營”,千味涮也是頹勢盡顯。5月份,有消費者發帖,稱寶安區的千味涮已經關閉,“只能去福田那邊吃”。
如今,其公衆號、小程序均已消失,小紅書官方賬號中,最近一條帖子也發佈於2020年2月13日。
兩大初代網紅火鍋店們的大規模閉店,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曾經的餐飲“頂流”。
從頂流到衰敗,
“白月光”爲何 隕落?
就像衆多消費者留言裡所說的那樣,曾幾何時,這些初代火鍋品牌們也是諸多消費者心中的“白月光”。
他們曾經開創了細分品類,引領賽道。如哥老官,就專注美蛙魚頭火鍋,牛蛙個頭大、肉質酥嫩,與其老上海牛油羅宋鍋口味相得益彰,68元鍋底還自帶4只牛蛙,在當時的性價比也頗高。
千味涮同樣如此。十年前的餐飲市場中,社交仍是火鍋的第一屬性,而千味涮一人一個小鍋的設置,既避免了一人食火鍋的尷尬局面,又能滿足三兩好友共同聚餐的消費需求。
並且搶先佔據了優質點位,樹立了基本品牌認知。無論是千味涮還是哥老官,帶有網紅氣質的初代火鍋品牌們,大多都會將店面開在購物商場中。這一舉動,直接在消費者心中將品牌與安全、健康、時尚聯繫在了一起。
然而當市場整體發生變化,過去的打法,在當下未必能佔優。
曾經的“排隊王”們爲何會沒落,也引發了諸多消費者的疑問。細數下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1、品牌創新力不足,消費者賞味疲勞。
隨着品類規模不斷增長,火鍋品牌們也面臨着愈發激烈的競爭和愈演愈烈的價格戰。
鍋底上,從川渝麻辣到雲貴酸爽,鍋底味型不斷翻新;涮菜上,鮮切牛肉、空運菌子、有機鮮蔬、現撈海鮮……大有“火鍋涮萬物”的架勢;價格上,9.9元、29.9元更是成了價格新定位。
當市場中的火鍋品牌們都在努力求創新時,部分初代網紅品牌卻仍在提供“萬年不變”的鍋底和菜單,無疑在創新力上存在明顯短板。
如千味涮,就曾以鍋底中放置整塊大骨+可DIY醬料著稱,並吸引了許多顧客。然而,隨着市場的發展,小料臺已經是每家火鍋店的必備,骨之味、骨裡鼓氣、馬九爺醬牛骨等品牌也紛紛推出大骨湯火鍋。
曾經的差異點“泯然衆人”,自然難以俘獲消費者的心。
2、盲目轉向自助,客流進一步流失。
在《餐飲的盡頭,只有自助?》一文中,內參君發現多個火鍋品牌都盯上了自助這一餐飲形式。
然而,對於品牌而言,盲目轉向自助,不僅可能丟掉自己原本的客流,更可能令品牌形象進一步受損,哥老官與千味涮就是如此。
2022年,或許是爲了自救,千味涮改成了自助模式,98元/人,接近當下大火鍋人均定價,但產品品質的下降讓不少消費者質疑其實在變相漲價,反而降低了復購。
今年4月份,哥老官也開啓了自助模式,儘管其價格改爲了99元/人,但在菜品種類、分量及就餐體驗等方面備受詬病。
有消費者表示“只有鍋底自帶的牛蛙好吃,後面點的都沒有調味,白花花下進去,撈出來也不好吃。”而此時的大規模閉店,也讓不少消費者認爲其是在“藉着自助的名頭清庫存”。
3、活躍度不夠,存在感較低。
當社交媒體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影響着產品知名度的現在,千味涮、哥老官們明顯沒有跟上時代潮流。甚至哥老官上一次上熱搜,還是因爲其牛蛙抽檢不合格。
而千味涮,則長期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即使在各大平臺上進行搜索,相關報道也基本停留在2016年前後。甚至在倒閉後,也沒有掀起什麼風浪,有不少消費者直到今年9月份,看到《深圳吃貨小分隊》的相關報道,才發現該品牌已然退場。
儘管一位曾經在千味涮供應鏈端的工作人員告訴內參君,當流量時代來臨,無法被消費者看到就成了品牌的絕對硬傷。
網紅火鍋碰不得?
儘管曾經的網紅品牌逐漸沒落,但毋庸置疑,火鍋這一品類卻實打實的成爲了“頂流”。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12月,火鍋相關企業累計註冊7.64萬家;今年第一季度,新增火鍋相關企業爲1.14萬家。
入局者不斷增加,更走出現瞭如朱光玉、楠火鍋、滷校長、朱富貴、熊喵來了等一大批新式網紅火鍋,火鍋賽道的整體邏輯也發生了些許變化。
激烈競爭下,火鍋賽道不斷細分,“大”火鍋紛紛變“小”,各類創新層出不窮,增加火鍋消費體驗形式,減少消費者體驗成本。
1、品類融合創新,下飯小火鍋。無論是桃娘下飯小火鍋,還是吉野家的“吉選火鍋”,火鍋+米飯的套餐模式,都突出了小火鍋的“下飯”特性。而大牌入局,彷彿爲該賽道增加了品牌背書,一時間,如鍋小友、楊桂桂、研喜貓等各類下飯小火鍋,在街頭巷尾紛紛出現。
2、經營模式多元,自助模式更吸睛。與呷哺呷哺等顧客先點單,餐廳再上菜的點單模式不同,市面上出現瞭如金燙燙、辣哥辣妹、椒太后等一批自選自取的地攤串串品牌,如農小鍋、龍歌、喜家等一批按位收費的自助小火鍋,還有如一圍小肥牛、盛香亭、串士多等一批改良版旋轉小火鍋。在減少人工的同時,這些品牌也帶給了消費者以不一樣的體驗。
3、渠道場景增加,外賣也能吃到火鍋。傳統意義上的熱辣滾燙,來到21世紀,也變成了可以在家體驗的美味。如小龍坎,就在2021年推出了子品牌小龍坎minihoogo火鍋菜;“火鍋巨頭”海底撈,今年則推出了專做外賣渠道的“海底撈 · 下飯火鍋菜”;“18年專注魚火鍋,經驗多”的新辣道,也推出了“翻江 · 下飯火鍋菜”,外賣可配送。
小結
“優勝劣汰”,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一邊是被新時代拋棄的舊品牌,一邊是瘋狂擴張的新銳黑馬,事實上,網紅火鍋們的故事,並未完結。
對於入局的品牌而言,成爲“網紅”僅僅意味着在流量端搶佔了先機,如何在餐飲疲軟的當下,在擠滿選手的賽道上打造真正的差異化,變“網紅”爲“長紅”,或許更加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