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能解決問題的政府纔是好政府

社評

大陸宣佈中止ECFA早收清單12項石化產品關稅減免,次日緊接着宣佈恢復獲陸方認可的石斑魚進口。一來一回間,民進黨指控大陸介選砲火更爲猛烈,卻暴露了身爲執政黨的冷漠與失職。無法解決兩岸之間的實際問題,只會牽拖、耍賴和翻桌,民進黨愈來愈讓人失望。

民進黨失職 令人失望

面對ECFA中止危機,工總理事長苗豐強呼籲,政府應坐下來談,找出問題所在。的確如此,政治的本質是「解決問題」,而非教科書上「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誰能解決問題,誰就享有權威,誰就能贏得權力和民望。解決不了問題的政府,自然會被人民趕下臺。同樣,「解決問題」也是兩岸政策或兩岸事務的初衷。

80年代開放老兵大陸探親,90年代兩岸官方建立交流對話管道,都是爲因應民間的需要而捐棄成見。從臺灣角度,透過兩岸協商,既能爭取到臺灣人民與企業的應有權利,也能維護臺灣在國際上自主行事的空間,從陸方角度而言,兩岸交流對話本來就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手段,雙方各取所需。

爲何馬政府8年來兩岸和平發展最快?歸根究柢是雙方求同存異、務實協商,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比如,透過外交休兵,臺灣擴大了參與世衛、民航大會等國際空間,兩岸也不再因邦交國之爭而耗費不必要資源;再如,透過ECFA協議,臺灣貨品得以低稅率甚至零稅率進入大陸市場;又如,透過共打協議與司法互助機制,大量電話詐騙案件得到及時處理。

對比前後8年,姑且不談當時海峽中線的權威性,單以臺灣社會最有感、也是綠營最敏感的人權議題爲例,馬政府任內有臺人因國安案件在對岸被拘禁,透過兩岸協商就能解決問題,接人回家,甚至後期雙方還可以互換遭拘捕的軍情人員。民進黨上臺後,對岸因國安案件抓的臺灣人,政府不但一個都討不回來,還煽風點火,甚至抓自己人出氣。

民進黨政府解決不了既有問題,卻又不斷製造新的問題,讓問題愈來愈多、愈拖愈壞,這就是2016年至今兩岸關係從停滯、對峙,到瀕臨戰爭的根本原因。固然,民進黨與北京之間在九二共識等政治符號上難以取得共識,但蔡政府如果以「解決問題」爲念,就不可能出現之前BNT疫苗卡關、陸團來臺弔唁星雲大師受阻、陸客來臺無望等無奈結果。

若政黨輪替 迎新氣象

擱置政治爭議、解決實務問題,本是民進黨政府兩岸政策取信於民、維護和平穩定的良機,需要秉持三大精神:一是民間先行,政府應該對任何民間改善兩岸關係、解決既有問題的努力樂觀其成;二是善意循環,對岸任何有助於緩和緊張的動作,我方都應予以善意回應;三是經濟優先,政府應該好好照顧在大陸打拚的臺商臺青,讓他們好好賺錢、安心工作。可惜的是,蔡政府7年多來完全違背上述三點,更對國民黨照顧臺商、維護兩岸經貿的行爲採取抹紅和打壓,令人失望。

透過與大陸官方多次協商,臺東縣成功恢復鳳梨釋迦輸陸,業者也努力解決了輸陸石斑魚的檢疫問題。反觀民進黨政府,去年大陸因裴洛西事件發動貿易制裁後,經濟部協商無門,只好默許廠商可以貼上「中國臺灣」標籤,以換取貨物通關。如果按照民進黨的標準,這豈不是標準的喪權辱國?同樣,選前財政部主動免除大陸製鞋靴反傾銷稅,怎麼沒看到賴清德出來批評「鎖進一中市場」?

兩岸議題很容易陷入政治掛帥與情緒動員,從而忘記「解決問題」的初衷。2024若政黨輪替,解決最迫切的民生與安全問題,應該放諸兩岸協商的優先位階,如此才能在臺灣社會奠定紮實的民意基礎。好在國民黨在這個問題上最有經驗,相信兩岸一定會迎來新氣象。

若賴清德低票當選,大陸也要面對民進黨「朝小野大」新局下,如何直面臺灣社會、爲臺灣人民解決問題。是呼應大陸網路民意對ECFA惠臺讓利一斷了之?還是繼續用好「臺東模式」或「屏東模式」,與臺灣地方、基層共同努力改善臺灣人民生活?這也關係到未來兩岸「融合」與「分離」兩股民意博弈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