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賴清德民主大聯盟註定一場空

社評

賴清德「民主大聯盟」出師不利,原擬徵召藍營出身李正皓、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投入艱困選區選戰,未料前者涉入偷拍事件,後者處理民進黨性騷事件怠惰,先後知難而退,「雞排妹」鄭家純、社民黨苗博雅也遭自家人反彈。「民主大聯盟」未達到團結多數的目的,卻先踢到石頭,暴露了賴清德思慮不周與過度自信的問題。

賴民調出現天花板

「民主大聯盟」主要是針對國民黨「非綠大聯盟」而來,民進黨警覺,賴清德選舉起步2個月,支持度竟在3成5到4成之間膠着,再也上不去。另方面,2024大選格局與2000年類似,出現三腳督局面,寄望以「民主大聯盟」搶奪偏綠的白藍選民,若能穩住4成選票,並讓藍白陣營相互拉扯,賴清德就可能繼陳水扁後,成爲另一位低聲望、低得票的新任總統。

國民黨倡議「非綠大聯盟」,至今未見具體行動,看不出藍白合作的跡象,但也沒有出現相互攻訐、互爭選票的亂象,似乎有二打一的默契。對此民進黨難免幾分焦慮,最近幾次民調,下架民進黨、反對民進黨繼續執政支持度,總在6成左右,聲勢一旦形成,淺綠、年輕選民都會從民進黨基本盤流失,屆時賴清德能否保住4成得票率恐怕成問題。這是賴清德提出「民主大聯盟」的原因:留住淺綠、挽回中間和年輕選民。

回顧過往幾次大選,民進黨之所以能贏,都是透過籌組「大聯盟」策略擴大選民基礎。2016大選以「進步大聯盟」爲號召,主打「公平正義牌」,囊括左翼、社運、青年力量,成爲擊敗國民黨的助力。2020大選蔡英文聲勢低落,一度面臨逼宮危機,但藉助「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及「一國兩制在香港破產」兩張恐嚇牌,以「抗中大聯盟」散播恐中、抗中情緒,最終席捲817萬票,足足比2016多出近130萬票。

民進黨總是聲討對岸「統戰」,卻把「統一戰線」精髓掌握到家,在選戰中玩得遊刃有餘。可惜賴清德的「民主大聯盟」淪爲東施效顰,選戰操盤痕跡過於明顯,以至於連民進黨內都看不下去。「大聯盟」要能成功運作,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條件:一是要有具吸引力、引領力的理念,才能吸收非黨籍社會菁英參選或進入體制,二是要有足夠政治資源或利益交換,以撫平黨內反彈。

民主爲名實爲抗中

對照第一點條件,民進黨的理念魅力已經徹底崩塌,不需再多言,這點恐怕連民進黨自己人都不得不承認。第二點條件纔是最關鍵而「致命」的,當外界預期民進黨難以繼續執政,對民進黨掌握政治資源的預期就會下降,換言之,當賴清德能兌現的政治交易愈來愈少,黨內派系自然要拱自己人出來參選,以免既有利益和資源受損。「大聯盟」概念僅適用於順風球,一旦處於逆風,就難以整合協調。

賴清德的「民主大聯盟」和「民主」毫無關聯,甚至是剝奪在地基層參政權的反民主行爲。但爲何賴清德、民進黨仍高喊這個口號?想必還是回到了「抗中保臺」的臺獨意識形態上。可以仔細看看,「民主大聯盟」推出名單上人選的特質:表面上不乏非民進黨籍、外省背景、藝人出身、年輕或知識標籤,但實質上都具有相同的立場:認同2016年以來民進黨抗中、切割兩岸關係路線,爲民進黨把臺海推向美中戰場的路線辯護。

無論2024藍白關係最後如何演變,以兩岸和平爲目標的「非綠聯盟」始終存在,而民進黨的「民主大聯盟」則是民主的蛋白、抗中的蛋黃,不如說是「戰爭聯盟」。也就是說,2024大選的兩岸和平大聯盟,即便有政黨之間的矛盾或競爭,但只要認同基於憲法的兩岸關係架構,願意就兩岸走出戰爭陰影、重返和平榮景,提出一套具體可行的論述與方案,就應該攜手合作,至少要能齊心下架民進黨,因爲兩岸和平是兩岸與全球華人共同的價值與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