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近5億元融資的無問芯穹能否做好“算力運營商”?

9月2日,無問芯穹(Infinigence AI)宣佈完成近5億元A輪融資,本輪資金將用於加強技術人才吸納與技術研發,推動產品商業化發展,強化生態合作等方面。至此,該公司在成立不到一年半時間內已累計完成近10億元融資。

無問芯穹成立於2023年5月,由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推動成立。在AI 2.0主導的新一輪投資潮中,它是通用大模型和AI應用兩個火熱賽道外,在算力層面最具“明星效應”的創業公司之一。

這家公司背後已站有大批一線投資機構,包括本輪融資聯合領投方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君聯資本擔任管理人)、啓明創投和洪泰基金,以及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聯想創投、小米、軟通高科等多家跟投方。

更早之前,百度、智譜、紅杉中國、礪思資本、北極光創投、真格基金、經緯創投、金沙江創投、光源資本等尤爲關注AI領域的企業和機構,也都已加入無問芯穹投資方陣營。

該公司之所以能吸引大量資本目光,與其業務定位和商業模式有直接關係。

按照無問芯穹所稱,中國AI領域的模型層和芯片層可以抽象爲“M種模型”和“N種芯片”構成的“M×N”格局。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兼CEO夏立雪表示,M和N之間存在不適配或難以高效部署等問題,而公司想要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將算力像“水電煤”一樣進行標準化。

與此同時,面對國內算力整體受限、異構芯片算力難以被有效利用等困境,無問芯穹也希望整合各地智算中心等上游算力資源,搭建出一套低成本、高效率提供算力的AI基礎設施,以服務大量有算力需求的下游廠商。

也就是說,無問芯穹要做的事情是成爲“MxN”的中間層,即“算力運營商”。

“我們本質上是給市場上增加了一些大家原本沒有用好,或者說沒有想到可以去用的算力資源。”夏立雪說。

據界面新聞了解,這項業務的技術壁壘在於,一方面要通過軟硬件協同方案優化芯片的算力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搭建多元異構芯片集羣,以放大整體算力規模。同時,爲了儘可能最小化對用戶使用習慣的影響,團隊需要在解決方案上讓新增算力和原有算力無縫銜接。

目前,無問芯穹建立的Infini-AI異構雲平臺已運營的算力覆蓋了全國15座城市,服務了Kimi、LiblibAI、獵聘、生數科技、智譜AI等多個大模型行業客戶。

該公司戰略運營SVP王夢菲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現階段最核心的客戶還是算力需求更大的、做大模型訓練的公司。“可能3年或5年後,效率消耗最大的(客戶)畫像會發生一些改變。”她說,“我們也會針對未來可能會起來的很多AI應用場景做好技術儲備。”

只是無問芯穹仍需要面對來自雲廠商的競爭。對此,王夢菲表示,雖然遠期看會有一些業務重合,但無問芯穹當前更強調芯片集羣的異構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利用國產算力芯片,“這一層很多大廠是不做的,那大家就不會有什麼正面競爭。”

即便不是雲廠商,互聯網大廠也開始搭建自己的AI Infra(AI基礎設施)業務,這意味着無問芯穹存在提高技術壁壘的難題。夏立雪的看法是,技術壁壘當然要不斷打磨和提升,但無問芯穹的價值更多體現在規模化、普及性和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上。

相比其他大模型公司,無問芯穹的盈利路徑相對清晰。因爲整體偏輕資產運營,其自認爲不是一家“燒錢”的公司,且在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售賣標準化定價的算力”這一商業模式。在比較謹慎的測算下,公司認爲未來3到5年內大概率能夠實現規模化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