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人員赴港4年跌掉7成 香港恐不再成爲國際城市

受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及嚴格的防疫措施影響,4年來外地人才來港人數大減7成,經濟專家認爲此一趨勢將影響香港與國際聯繫,長遠來說會影響經濟發展。圖爲2022年7月1日香港慶祝迴歸25週年 。(圖/路透)

受反送中運動及嚴格的防疫措施影響,4年來外地人才來港人數大減7成。港媒指出,跨國企業縮小香港業務的人手規模,預料會影響在港投資以及員工消費,連帶會削弱國際連繫角色及競爭力,長遠來說更儲衝擊經濟增長動力。

據《法國國際廣播》報導,與2018和2019年上半年相比,今年同期獲批到香港人數只及當年不足3成;今年6月的單月入境人數雖按月回升逾1成,但以上半年計算,仍較去年少1成2。

港媒《信報》引述香港入境處提供的一般就業政策獲批來港人士統計數據顯示,外派員獲批來港人數在2018年和19年仍維持在4.1萬人以上,但自2020年起即懸崖式下滑,過去2年獲批人數較2018年分別大跌65%和67%。若以上半年計算,今年有5701人獲批,較2018年同期大挫72%,比2019年仍大幅下滑71.1%。以人才來源國分,則以英國人最多,其次是美國、日本和印度。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對媒體表示,跨國公司駐港業務會帶來其他投資,外地人才在港亦可推動稅收及消費,其離開會削弱香港的區內連繫角色;加上科技或技術行業外國人才減少,亦會拖累行業發展及競爭力。至於外來人才減少的長遠經濟影響,須視乎現象會否由短期變爲長期。

他質疑,香港期望繼續成爲國際金融中心,或是變成中國的離岸中心。他指出,雖然中國經濟體龐大,但增速放緩,香港須考慮是否捨棄其他機遇,例如人口紅利及經濟增長加快的東盟國家。

另外,獵頭公司Robert Walters華南和香港金融服務區域總監毛拉利(John Mullally音譯)指出,港府近期放寬防疫政策屬正確方向,但世界大多數地區已轉向與病毒共存,曾在該等條件下生活的外地人士或不願回到受限的環境,金融專才已不像4年前般熱中來港工作。

他還透露,有客戶在港招聘職位,但若人選想駐守新加坡亦可作安排。他形容這種狀況非常罕見,已對香港響起警報,若相關事例頻繁發生,企業有可能直接把職位設在新加坡。但他估計,香港的資本市場及管理資產規模大,新加坡中短期內無法趕上香港,但香港不能視之爲理所當然,因變化可能會急遽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