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療-腸沾黏延誤就醫

醫師提醒,動過下消化道手術的民衆,要定期追蹤,避免腸沾黏,圖爲模擬畫面。(蔡明憲醫師提供)

腹部手術後出現腹脹、腹痛情形,小心腸沾黏。50歲吳先生曾接受大腸癌手術,術後6個月開始肚痛便秘,後來更嚴重到發燒、嘔吐送急診;一名中年婦人在輸卵管結紮手術後10年,腹部劇痛就醫。2人都是因爲術後腸沾黏引起腸道阻塞,導致糞便排不出,滿肚子細菌,若延誤治療,恐需切除壞死組織,甚至有生命危險。

常見的腹腔消化系統手術,如胃、大小腸、膽道手術,或是輸卵管、卵巢等婦科手術,都有沾黏風險。義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蔡明憲表示,臨牀經驗顯示,盲腸炎手術最易發生,其次是輸卵管結紮、子宮肌瘤等,大腸直腸癌手術發生沾黏者也不少。民衆進行這些手術後若有腹部不適,要馬上就醫,千萬別拖。

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吳昌傑說,無論是多小的手術,腹部打開,腸道接觸空氣、醫療器械等異物,就容易引起小發炎、造成沾黏,沾黏嚴重或腸道角度不對時,即可能出現腸阻塞,此時患者會因大便排不出去,滿肚子細菌而劇烈腹痛、發燒。

吳先生接受大腸癌切除手術,其後半年卻開始腹痛便秘,原以爲是手術後遺症,自行買藥吃,直到月前他嘔吐、高燒送急診,才確診爲腸沾黏引發的腸道阻塞,所幸及早就醫未釀成嚴重後果。

另一名中年婦女就沒這麼幸運,蔡明憲說,患者10年前做輸卵管結紮手術,日前腹痛就醫,檢查發現嚴重腸阻塞,切除1公尺的大腸才撿回一命。過去也曾有壞死範圍過大,引發病人敗血症的案例,不可輕忽。

吳昌傑提醒,沾黏與體質有關,有蟹足腫體質的患者較容易發生,目前市面上的防沾黏貼片、溶液可短暫或局部避免沾黏,但效果並非永久,且部分民衆不適用,建議患者術前可與醫師充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