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國際經貿 要撒網也要多管齊下

鄧振中分析,臺美貿易首批協定能起示範作用,鼓勵其他國家仿效。面對有些害怕的國家,臺灣就要靠參加區域性、集團性組織,透過共識決讓他們接納臺灣。他坦言這不容易,畢竟在團體裡面,還是有抗壓力比較差的國家需要去說服。

從臺灣觀點來看,「能試雙邊協定就去試,能試區域組織也去試」,從臺美協定看出臺灣符合高標準,且承諾過的都會做到,也從未在WTO被告,這些都是臺灣爭取加入CPTPP的「本錢」。

鄧振中認爲,臺灣從2021年申請加入CPTPP迄今已兩年,「早該成立工作小組與臺灣進行實質談判」,卻因政治因素跟少部分國家的擔心被阻止,只好繼續努力,等待「那一瞬間的希望」。

另外,現在世界各國都想跟臺灣做朋友,外賓紛紛來訪,「真的很忙,但我們在法律上仍被孤立」,這就是爲甚麼明明臺灣有接不完的生意,卻還是充滿了「被孤立感」,而要解決這種處境,必須依靠法律架構規範。

鄧振中分析,我國有數十個不同層次的經濟會議跟論壇,這編織成了一個「網」,讓政府間可以透過該機制溝通,但也存在了風險,一旦對方政府出現更迭,有一天就會突然被敷衍。因此臺灣需要積極去建立與各國的法律基礎。歐洲國家會和邦交國簽署貿易協定,連邦交國都不是的臺灣,更需要協定來做靠山。「跟各國陸續建立法律結構,也可以慢慢解決臺灣被孤立的問題。」

跟外界認知不同的是,經貿關係還是有層級之分。鄧振中解釋,如果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是100分,臺美貿易協定全部談完就是80分;再來還有像臺英啓動深化貿易伙伴關係並簽署備忘錄,以及和菲律賓、印度、越南等簽署個別投資協定。雖然分數等級不同,但必須經由「多管齊下」,才能擴大臺灣與世界的經貿關係。

至於新南向政策,鄧振中指出,政府希望聚焦教育、數位跟醫療,「這些鄰居都很重要」,臺灣不會主張停止合作,而是想辦法繼續打基礎,「有難時才能靠鄰居幫助脫困」。新南向成果豐碩,來臺學生已成長1倍到逾6萬人,並藉由移民政策放寬將人才留在臺灣。積極推動數位新南向後,這些鄰國數位愈發展,對臺灣硬體產業愈有幫助;現在也有愈來愈多東南亞民衆來臺醫療,這些都是新南向要繼續做下去跟擴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