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本土化進程:再投3.8億,跨國醫械企業加速挖掘中國市場增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顯示,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在2022年達到9582億元,近7年複合增速約17.5%,成爲除美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場。該市場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

日前,GE醫療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張軼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等採訪時分析,“第一,從投入上看,醫療佔中國GDP不足7%,在美國約佔GDP的18%,其他國家在10%左右。第二,中國每年新增約480萬的癌症患者,而到2035年,中國老齡化佔比將達到30%,面臨的疾病挑戰非常大。第三,從健康中國2030、大病不出縣等政策出臺可以看到中國高度重視醫療投入和人民健康。由此看來,中國醫療市場的增量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存量比。”

作爲各跨國醫療器械企業重點佈局的市場,我國在高端醫療設備領域仍以進口爲主。但近年來,伴隨國產醫療設備整體研發水平的進步、產品核心技術被逐步攻克,部分國產企業已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彎道超車,進口壟斷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隨着醫療合規行動、集中帶量採購等政策的持續推進,疊加本土械企的追趕圍堵,跨國醫療械企如何深耕本土化,在當下的中國市場中獲得更多的市場增量?

加碼在華投資

雖然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醫療技術市場,但在跨國醫療械企發佈的財報中,中國市場營收只佔全球總營收的10%左右。

舉例來看,西門子醫療發佈2024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集團營收54.4億歐元,其中,中國地區營收5.95億歐元,佔總營收的10.94%;GE醫療最近發佈的2024年Q1財報中,中國市場營收5.97億美元,佔總營收(46.5億美元)的12.84%。

日益增長的市場潛力還需進一步挖掘,持續推進本土化成爲衆多跨國械企的共同選擇。日前,GE醫療宣佈與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簽署投資合作意向書,加大投入3.8億元用於圍繞新產品引入和新產線建設、工廠綠色升級、智能製造和數字化轉型等多個領域的合作意向。

張軼昊進一步解釋,“從科技創新的角度,我們會引進兩款新產品,包括超聲造影劑及核磁造影劑。這兩款造影劑是精準醫療最好的代表,其中,超聲造影劑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看到肝臟、全身超聲的影像,而核磁造影劑能夠幫助癌症診斷、賦能各個方面的核磁影響。同時,我們會引進生產線去生產這些新產品,由‘引進’帶動產業鏈升級。”

“通過升級綠色工廠達到碳減排,三年降低840噸,節氣量降低4300噸、節電量降低19.6千瓦時。”張軼昊補充,未來我們將雙輪驅動,把上海藥物生產基地和張江創新中心融合一起。

同時,GE醫療上海基地將正式掛牌爲“GE醫療診斷藥物一帶一路卓越智造中心”。GE醫療診斷藥物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歐凱文(Kevin O'Neill)向21世紀經濟報道等解釋,“全球範圍內,診斷藥物的需求處於蓬勃發展階段,未來十年診斷藥物產能需求將翻一番。將上海基地作爲‘一帶一路卓越智造中心’,能夠結合區位優勢,以上海爲中心,服務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和地域。”

隨着跨國醫療器械企業逐步加深本土化進程,“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同時也爲上下游產業鏈帶來更多機會,培育中國本土供應商,推動供應鏈、產業鏈整體生態升級,提高中國高端醫療器械製造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此前,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總裁、全球領導委員會成員王皓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等採訪時也指出,在生產端,一方面,從全球產量上看,西門子醫療在上海和深圳生產的產品超半數銷往國外。另一方面,西門子醫療供應鏈本土化率超過80%。同時,西門子醫療對於國產化的定義還包括本土創新,未來將更多依靠中國本土智慧反哺全球需求的產品。

協同發展

有別於其他行業,醫療器械門檻較高,行業監管與法規較嚴,在產品上市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因此,平臺搭建、資源整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而構建創新生態圈歷來也是各大跨國醫療器械企業深耕本土的重要一環。

西門子醫療連日來也公佈了本土化合作進展。例如,5月1日,西門子醫療與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國際化醫學人才培養、醫療科技創新生態發展、醫工轉化合作、醫聯體建設等方面展開合作,以期賦能區域醫療質量及效率的不斷提升。

同一天,西門子醫療與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基於攻克肝癌的共同願景簽署價值合作伙伴協議,攜手推進肝癌防治領域的技術進步和實踐創新,加速醫工創新轉化等。

麥肯錫分析指出,隨着合作關係的逐漸形成,企業可以加速獲取創新產品,通過多樣化的商業模式拓寬客戶覆蓋範圍,獲得新的製造能力。然而,並非所有的合作都能帶來豐厚回報。如何在投資決策和收益回報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這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全面評估並正確設定生態系統項目的優先級,對醫療科技公司的成功至關重要。

在日前舉辦的CMEF現場,西門子醫療與上海電氣共同研發的三款醫學影像新品正式發佈。王皓直言這不可避免會和現有的生產線衝突,但雙方可以相互配合,共同滿足不同市場。

“創新不是‘單打獨鬥’,而是需要生態圈的共同努力。這也完全符合國家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內容。通過數字化創新,也可以促進中國醫療服務行業轉型、擴大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王皓強調。

“GE醫療的上海創中心有超過40個合作伙伴。”張軼昊舉例,“對比國際,我國超聲造影劑使用量較低。基於此次引入的超聲造影劑,上海創中心和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張文宏教授團隊建立戰略合作,推動該項技術運用到肝病和肝癌早篩。”

張軼昊進一步解釋,“我國肝病患者超4億,包括甲肝、乙肝、肝癌、脂肪肝、肝硬化等。對比世界五年存活率最高可達70%,我國患者五年存活率低於20%,基於此,上海創中心通過臨牀設備融合上海醫藥基地的造影劑,找出數字化AI的解決辦法,推向國內各個城市。”

挖掘增量市場

據麥肯錫分析,過去跨國和國內企業在行業高速增長時期依賴於由多層級的銷售和衆多經銷商構成的龐大網絡的商業模式,已不再是最佳選擇。新的商業運營模式要適應日益複雜的市場競爭格局。如何調整戰略?在麥肯錫提供的方向中,包括重塑商業渠道架構、拓寬全渠道客戶互動、迴歸基本商業原則等。

近年來隨着醫療新基建加速推進,帶動中國醫療設備市場持續擴容。招銀國際研報曾分析指出,受益於國內的醫療新基建浪潮,中國醫療設備龍頭公司2023年的收入增速遠快於GPS(GE、飛利浦、西門子)。

“2023 年國家相關文件繼續強調補齊醫療領域建設短板,尤其是縣級醫院的提能升級,持續帶動醫療設備需求增長。財政支持力度也繼續維持高位。截至2023年11月15日,財政部2023年共下達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補助資金以及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補助資金合計245.82億元,較2022年下達的200.57億元增長22.6%。”招銀國際研報顯示。

此外,國務院此前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目標到2027年,醫療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在此背景下,多地也明確指出要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基層醫療設備需求進一步釋放,跨國械企也在發力。GE醫療中國副總裁、診斷藥物業務總經理肖引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基於產品和設備基礎,我們和相關領域專家、協會緊密合作,從標準的角度,建立共識,通過‘健康新徵程’等關愛基層的公益行動,往基層醫院推廣。”

事實上,受益於設備迭代和技術進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也逐步提升。此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和瑞金北院放射科主任醫師陳克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以上海爲例,社區醫院配置了CT。從安全性、醫師配置等方面考慮,社區衛生中心還是以平掃爲主,但隨着產品迭代更新,今後做更多對比劑的檢查完全可行,很多檢查也可以在基層解決。”

陳克敏解釋,“CT和磁共振還是不一樣,特別是腹部、血管等部位,沒有對比劑,診斷是有困難的。當然現在做胸部、急診外傷、腸梗阻可以使用CT平掃,但CT平掃的作用有限,需要增強,增強就要用對比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