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治療瓶頸 過動症新藥物 助過動兒攻讀博士

過動症藥物突破治療瓶頸,一名動兒得以控制病情攻讀博士。(示意圖/Shutterstock)

兒童及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數,被嚴重低估。根據臺灣最新ADHD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實際患者人數可能爲已就診人數3倍。若無接受穩定治療,約有60%患者症狀將延續至成年,對認知學習、人際相處、職場表現等有重大影響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表示,數十年實證研究顯示,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症狀,並給予過動兒在課業同儕相處、環境適應、家庭功能都能有更好的表現。然而,ADHD藥物副作用影響患者對藥物的順從性。今年8月納入健保給付的新劑型藥物,結合現有藥物優點,給予學童一整天的專注力且在某些副作用發生比例較少,爲ADHD治療帶來新的曙光

放任患者未治療 恐造成巨大家庭、社會成本

根據國內全國性調查指出,臺灣學齡兒童及青少年達ADHD診斷標準比例高達8.7%,約爲22萬人口。然對比健保資料庫針對9-13歲學童之統計數字,盛行率僅2.44%,顯見多數學童未接受相應的診斷與治療。

高淑芬醫師表示,社會對於ADHD的迷思多,易給學童貼上標籤,使部分家長難以接受學童的失序行爲,其實爲疾病表徵,歸咎於學童性格學校管教方式,因而延緩學童就醫的比例。「ADHD是腦部多巴胺或正腎上腺素分泌功能不足所導致的生理疾病,藥物治療自1955年起就是最有證據的治療方式。」高淑芬醫師指出,現行藥物皆已行之有年。然而,患者通常平均治療不到半年(約4~6個月)就未能持續5,療效不彰、副作用明顯是患者停藥的主因

臺灣學童學習時數長 現有藥物選擇無法滿足患者、家長需求

「學童在學校時間長,課後又有安親班補習班行程,一整天學習時數高達10小時,如何幫助學童發揮本來的學習能力就是治療的重點。」高淑芬醫師點出,學童放學後進行課輔寫作業已成現今常態,對ADHD學童來說,除了在學校的時間需要藥物治療來改善症狀,還必須要家長、校園、醫院三方配合,才能讓學童的照護更爲全面。

「從小我就因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習效率低落,確診ADHD後開始使用藥物治療,媽媽也從不因爲ADHD而忽略對我的教育及要求,用耐心與愛心來幫助我學習。明年我準備提交博士論文,完成與媽媽和高醫師的約定。」鄭先生分享到,父母、老師從不因他是ADHD患者、需每天吃藥而對他有偏見,反而給予更多的資源和包容,在家庭、校園、醫療三者搭配下,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障礙,成績優異,不僅成功考上建中,現在也正攻讀博士,進行有關ADHD的人工智慧研究,逆轉ADHD患者學習成效差的刻板印象

使用藥物治療ADHD能夠幫助學童改善大部分的行爲,父母應跟醫師充分討論,選擇最符合學童需求的藥物,才能避免副作用或療效不彰使得治療中斷。(圖/高淑芬教授提供)

臨牀研究登國際期刊 臺灣自行研發ADHD新藥已納入健保給付

針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目前臺灣僅有兩大類藥物受TFDA覈准,最常見爲中樞神經興奮劑(MPH),其中又可分爲速效與緩釋兩種劑型。除副作用易影響學童食慾、睡眠外,藥效覆蓋時間難以與學童上課時間做配合,也是家長十分苦惱的一點。速效劑型藥效僅能維持3-4小時,學童在校用藥順從性降低;緩釋劑型藥物起始作用時間慢,消退時間也慢。

不過,目前已有結合速效與緩釋優勢的全新劑型出現,透過新機轉將藥物多層次釋放,起始作用時間快速且藥效涵蓋學童學習時間,消退時間迅速不影響學童睡眠,已於今年8月納入健保給付!

由高淑芬醫師、林口長庚黃玉書主任、三總葉啓斌主任三中心合作的安慰劑對照,臨牀試驗結果登上國際期刊。研究中納入了110位臺灣ADHD學童,更符合本土環境需求。另一磁振造影結果也發現,服用新一代長效藥物可增加腦內活動,藉此達到提高及維持注意力、降低衝動性、抑制控制等行爲改變。高醫師呼籲:「使用藥物治療ADHD能夠幫助學童改善大部分的行爲,父母應跟醫師充分討論,選擇最符合學童需求的藥物,才能避免副作用或療效不彰使得治療中斷,還孩子一個公平、身心健康、快樂成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