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預算治水能除水患? 學者破迷思:會淹水仍會淹

凱米颱風襲臺,豪雨狂炸高雄,位於低窪地勢的高雄仁武工業區彷彿汪洋一片,鳳仁路以西都泡在黃泥水中,最高水深一度達2公尺高。記者許正宏/攝影

凱米颱風撲臺造成高雄當地水患,引發前瞻計劃投入大量治水預算,仍治水無果批評。專長領域之一在災害防救的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左宜恩今日表示,花預算治水能一勞永逸是迷思,實際上效果有限,頂多是降低淹水機率或嚴重程度降低,不能保證以後不會淹水,會淹水的地方仍會淹水。

據「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劃第三期特別決算審覈報告」,前三期水環境建設相關補助中,件數與補助金額都以高雄市、臺南市和嘉義縣名列前茅。不過,高雄市各區皆有淹水情況,外界質疑治水不力。

左宜恩說,近年除他以外,不少防災學界的老師都有一致共識,是過去一直有迷思,認爲花很多預算在治水、防洪等相關工程,就能讓某些地方不再淹水。從全世界環境來看,一方面有氣候變遷,另一方面不論是都市、鄉下,人爲開發、都市化情況越來越重。

左宜恩表示,未來的趨勢是像這次風災帶來的強降雨或災害,只會一再發生,不會減少。使用再多的治水預算或水利工程,頂多是把淹水機率降低或嚴重程度降低,不能保證以後不會淹水。過去某些政治人物曾說治水預算撒下去後就不會淹水,其實是錯誤概念,會淹水的地方還是會淹水,甚至會有越來越多不會淹水的地方開始淹水。

如要治本的話,要減少開發,尤其在都會區要降低人口密度,這次高雄會特別嚴重,主因仍是雨下太多,同樣的雨量在臺北或新北、桃園,也是會造成災情,只是例如像臺北,因爲臺北排水系統的設計、效能較好,淹水情況會較不嚴重,但還是會淹水。治本的方法是會淹水的地方儘量減少居住,但以目前臺灣的發展情況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左宜恩進一步舉例,過去義大利政府爲解決威尼斯水患,花了非常高昂的價錢,在威尼斯的外海建了海上的防波堤,當時義大利政府很有信心,認爲防波堤啓用後就會解決威尼斯水患問題,但實際上該防波堤啓用後,威尼斯依然有水患問題,只是沒有以前嚴重而已。近年因氣候變遷緣故,發現威尼斯的水患似乎開始有越來越嚴重的走向,也就是說當初的海上工程無法辦法達到原先預期效用。

左宜恩指出,從國外的例子可見,投入許多科技、工程預算後,能達到的效果極其有限。甚至未來極端氣候頻繁出現的情況下,治水工程能發揮的效用可能會不斷降低,最好辦法應該還是要減低環境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