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智庫預測臺海將爆發危機 灰色地帶作戰或升級封鎖

大多數智庫專家都認爲中共目前還不具備武力侵臺能力,但仍有可能在5年之內對臺灣進行隔離與封鎖。(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在最近美臺智庫進行一項中共侵臺評估中,大多數智庫專家都認爲中共目前還不具備武力侵臺能力,但仍有可能在5年之內對臺灣進行隔離與封鎖,尤其是今年內可能出現與1995、1996年臺海危機類似的軍事演習。美國智庫專家的研究更指出,未來各種軍事演習、海空侵擾、網路攻擊等灰色地帶行動將成爲常態,甚至升級至隔離封鎖,因此強化應對策略將是極爲重要的工作。

這項由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與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合作的調查顯示,多數專家都認爲中共仍未能有效執行武力入侵臺灣行動,但是未來5年內可能對臺進行隔離與封鎖。而從邏輯上來講,軍事演習、機艦繞臺或跨越臺海中線、網路入侵與訊息戰等灰色地帶行動如果能把臺灣逼上談判桌,就用不着隔離與封鎖;若是隔離與封鎖就能擊垮臺灣抵抗的信心,就用不着武力入侵。換言之,中共即使不進行武力侵臺,仍會持續地以隔離封鎖與灰色行動保持對臺灣施壓,這就成爲臺灣、美國及其盟友們必須積極應對的課題。

中共即使不進行武力侵臺,仍會持續地以隔離封鎖與灰色行動保持對臺灣施壓。(圖/中國軍網)

自2016年蔡英文擔任總統以來,除了政治、心理、經濟、外交的灰色地帶行動逐步升級,還在軍事上派遣共機頻繁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軍機軍艦繞臺巡航,到2022年時任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時進行圍島的軍事演習與導彈試射,軍事威嚇行動達到最高峰。此後軍事威嚇行動並未減少,共機跨越臺海中線、軍艦逼進臺灣近海的成爲常態。專家們認爲,這些具有威懾性質的灰色地帶行動並非單獨作業,不只在政治、經濟、外交上有協調行動,而且還可以視爲另一項關鍵作爲的預備動作。因此,中共灰色地帶作爲不能無視或毫無反應,必須有效應對,因爲它必然是進一步行動的前奏。

CSIS的專家們認爲,除了繼續關注提高臺灣的軍事能力之外,同時也應有更積極的作爲來對抗中共的灰色地帶行動,否則會引來中共採取更大膽、更激進的措施。此外,如果對侵擾防空識別區或跨越中線的共機不採取戰機升空等較積極的應對,將會令中共與臺灣的民衆甚至國際友人認爲臺灣已失去防衛的決心,或是已準備屈服於中共的軍事壓力,如此將鼓舞好戰者動武的念頭,也會降低國際友人對臺灣的支持,反而印證了歷史上「軟弱招致入侵」的鐵律。專家也同時建議,美國及其地區夥伴可以在臺灣周邊水域保持平靜而持久的存在,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英國等國艦艇則持續通過臺灣海峽,這些展示團結的作爲對於軍事冒進者而言是極有用的威懾訊號。

中共灰色地帶作爲不能無視或毫無反應,必須有效應對,因爲它必然是進一步行動的前奏。(圖/東海艦隊)

中共若有愈見頻繁的軍事入侵展示,包括機艦繞臺、模擬封鎖、導彈試射或無人機騷擾,也應該看到美國向臺灣提供應對這些狀況的武器與相關訓練。雖不必對中國的軍事行動採取僵化的針鋒相對式的反應,但確實也應該讓共軍在執行類似威懾行動時負擔更多一點的成本或代價,以促成兩岸間一種「趨利避害」的正向互動機制。

如果臺灣沒有對中共灰色地行行動有進一步應對,很可能就會升級到下一階段隔離與封鎖。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邁克爾·奧漢隆(Michael O’Hanlon)發表以「封鎖臺灣」爲題的研究指出,中共可能採用胡塞武裝在紅海使用的方式封鎖臺灣的對外航線,它不是徹底絞殺所有商船航行,以防止運送武器爲由要求所有進出臺灣的商船都要前往大陸港口接受檢查。

雖不必對中共軍事行動採取針鋒相對式的反應,但也應該讓共軍在執行威懾行動時負擔多一點成本或代價。(圖/中國軍網)

該研究指出,如果美國要打破此種封鎖,大約需要一百艘國際聯軍的軍艦組成一條臺灣周邊長達數百公里的航道來護航,當中可能還需要清理中共布放的水雷,這至少需要一個月以上或更長時間。美國或臺灣將需要補貼商船的航運保險金,輪船可能要重新掛旗,並建立船隻沉沒後的賠償機制,與補貼船員們冒險通過封鎖區的戰爭津貼。

中共封鎖臺灣不會徹底絞殺所有商船航行,可能以防止運送武器爲由要求所有進出臺灣的商船前往大陸港口接受檢查。(圖/新浪網)

被提名爲美國印太司令部下一任司令的海軍上將塞繆.帕帕羅(Samuel John Paparo Jr.)堅稱,美國可以突破中國的對臺海上封鎖,也只有美國具備這樣的力量。但奧漢隆認爲,美軍可以打贏抗登陸戰鬥,但無法維持臺灣的海運。賓州大學的菲奧娜.坎寧安(Fiona Cunningham)教授建議,反制中國的手段是對中國實施海上反封鎖,但直接封鎖中國大陸海岸線有觸發核戰爭的風險,正確的做法是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或麻六甲海峽,但要6個月才能產生效果。

由學者專家極爲分歧的意見看來,所有人對於封鎖隔離策略的實施方式與成效有很大的分歧,根本無法預料會產生何種後果,顯然還不是兵兇戰危環境下可以採行的方案。在極爲複雜的現代國際貿易環境下,這種建議恐怕也只能做爲專家與學術人員的研究課題,如果要付諸實施,後果可能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