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立陶宛升級對臺關係 陸謹防政治效應在歐洲擴散

立陶宛長期受蘇聯統治之苦,在蘇聯解體時首先獨立,此後積極走親美與親歐路線,現任總統諾賽達(圖)更是親美的急先鋒。(圖/美聯社)

歐洲的立陶宛因決定在該國設立以「臺灣」爲名的代表處,北京在幾經談判未果後決定召回大使。立陶宛與臺灣關係的發展主要來自於其現任總統瑙塞達對美國的抗中立場表態,加上該國長期的反俄反共意識,意外在歐洲爲臺灣再開了一扇具有象微意義的外交之窗。大陸與立陶宛外交及經貿關係並不密切,因此實質影響極有限,此事短期內效應雖可能僅止於此,但大陸仍非常關切其政治效應是否擴及捷克與斯洛伐克、愛沙尼亞等國。

北京提出抗議並決定召回大使後,也同時要求立陶宛召回其駐華大使。立陶宛對北京的做法表示遺憾,同時表明「本着一箇中國原則,決心像歐盟及世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謀求與臺灣的互利關係」,聲明中未提到是否召回駐華大使一事,可能試圖透過外交管道持續與北京協商。

立陶宛捐贈臺灣的2萬劑AZ疫苗於7月31日運抵桃園機場,雖然數量有限,但仍在疫苗急的臺灣引起矚目。(圖/範揚光攝)

立陶宛以加強對臺灣關係並不令人意外,它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一個只有不到300萬人口的小國家,常年被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並稱爲波羅的海3小國。其民族性格較爲強悍,歷史上曾多次被德國、俄羅斯及其後的蘇聯佔領與吞併,真正維持獨立的時間很短。二次大戰時先遭德國侵略,戰後又被蘇聯佔領後成爲加盟國。蘇聯上世紀90年代解體時,它是第一個從蘇聯獨立出來的加盟共和國。

立陶宛總理希莫尼特(左)與白俄羅斯反對派領袖季哈諾夫斯卡婭(右)出席白俄羅斯反對勢力遊行。立陶宛因長期受蘇聯統治,在獨立後多數人都堅持反俄與反共立場。(圖/美聯社)

立陶宛獨立後積極尋求與美國聯盟來抗衡俄羅斯,同時與也中國正式建交。今年的9月13日剛好是兩國建交30週年,在目前情況下顯然雙方關係已落入危機。美國在蘇聯解體後推動北約東擴,立陶宛態度非常積極,2002年美國總統布希終於來到立陶宛的首都訪問,讓立陶宛全國上下非常振奮,當時布希曾公開宣示「我們莊嚴地聲明,任何與立陶宛爲敵的,就同時與美國爲敵」,這句話至今還鐫刻在其首都維爾紐斯市政廳的外牆上。

立陶宛因加入北約,當然也積極加入歐盟,還從歐盟獲得了數億歐元的援助與大筆投資,其中來自北歐挪威、瑞典與芬蘭佔了所有外資一半上。由於其人口較少,工業也有不錯的基礎,加入歐盟後經濟發展很快,2019年的人均GDP爲2萬美元,全球排名40左右。與中國之間的經貿關係在歐洲國家中並不突出,每年約20億歐元。

2019年吉塔納斯.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當選立陶宛新任總統,採取更強烈的親美路線,在國家安全、新疆、香港等議題上完全跟隨美國腳步,甚至阻撓原訂與中國合作在克萊佩達建設深水港的投資案。隨着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上任,立陶宛緊跟美國的姿態更加堅決,以涉及國安爲由禁止大陸機場設備進口,並降低了今年2月中東歐17國與中國的「17+1」峰會出席層級,最後還退出「17+1」合作機制,接着就宣佈將爲臺灣設立代表處。立陶宛外長加布裡艾烏斯還聲稱:「設立臺灣代表處並非是反對中國大陸,而是要避免經濟上的依賴,會在政治上受制於中國大陸」,實在讓人不知所云。

立陶宛捐贈臺灣的AZ疫苗讓不少臺灣人極爲感謝,許多雖然不知道立陶宛到底在哪裡,但收到一個人口只有臺灣12%的國家送來的疫苗,仍感覺相當溫暖。(圖/@Taiwan Today)

立陶宛媒體對瑙塞達總統的中國政策分析稱,自從去年上任以來,立陶宛就頻繁與中俄製造對立,可能是希望以此向美國拜登政府表忠,並期待能借此獲得政治上的優勢。因爲立陶宛國內亦普遍認爲,歐盟與中國之間的《中歐投資協定》並給立陶宛帶來什麼好處,與中國之間的互動亦不密切。在政治上支持美國有利於爭取大量反俄民衆的選票,在當下國際情勢,反中也能爭取到中間與右翼勢力的支持。

與立陶宛的關係惡化,不論在經濟上或政治上對中國影響極小,但是在對歐洲外交工作上卻造成不利的清況。即便立陶宛在歐洲談不上什麼影響力,歐洲幾個右派執政的國家或近年來與中國關係較緊張的國家卻可能起而仿效,例如捷克、斯洛伐克與愛沙尼亞等國,甚至唯美國國馬首是瞻的波蘭及最近反中氣氛熱烈的匈牙利,有可能仿效立陶宛來爭取右翼選票,如此一來即便對經貿利益受損很有限,但對北京的外交工作還是個不能忽視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