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行進中國”,感受“頭雁”北京的創新實踐

懷柔大科學裝置聚集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內部熱火朝天,地球上“最亮的光”將在這裡發出;中關村的實驗室裡,光量子芯片挑戰算力極限,技術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雙人舞”靈動搖曳;亦莊的大街上,自動駕駛汽車往來穿梭,曾經科幻電影裡的場景走進大衆日常……近日,人民網啓動“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案例,實探科創“頭雁”北京的創新實踐,以“小切口”展現京華大地的“創新”力量。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賦予北京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也是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北京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等優勢,堅持“四個面向”,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爲根本,以支撐高質量發展爲主線,以全面深化改革爲動力,推進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數據顯示,如今的北京,擁有55萬餘名科研人員、77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2個萬億級產業集羣和醫藥健康、集成電路等8個千億級產業集羣,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充分涌流。透過“行進中國”調研行,一個個生動的科技創新圖景,串聯起科創“頭雁”北京面向未來、引領時代的新脈動。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時針回撥到2023年5月,科技部等12部門印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工作方案》,明確“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成爲世界科學前沿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全球創新要素匯聚地”“推動北京率先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從出臺外資研發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獨角獸企業等支持政策;到科研項目經費實行“包乾制”,技術攻關推行“揭榜掛帥”;再到圍繞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新設4支百億級政府直投產業基金……科創要素活躍,耐心資本壯大,未來產業佈局加快,這一個個面向未來、引領時代的“驅動力”,都在標記着北京科技創新的厚度與實力。今日,創新北京,活力奔涌,日漸成爲國際前沿科技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地,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進程中實現新躍升。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北京作爲我國科技基礎最爲雄厚、創新資源最爲集聚、創新主體最爲活躍的區域之一,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數據顯示,北京擁有90多所大學、1000多所科研院所,34所高校、162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數量114家,位居世界城市前列;蟬聯《自然》雜誌全球科研城市榜單第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居全球第三……擁有雄厚教育優勢、完備科技優勢、豐富人才優勢,北京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堅持“四個面向”,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統籌推進,北京奔跑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與時代機遇同頻共振。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進程中當先鋒、作表率,是北京服務國家發展的重大歷史責任,也是北京面對複雜局面育先機、開新局,積極探索首都高質量發展有效路徑的重要實踐。放眼京華大地,科技創新的激情正在升騰,科技創新的成果正在涌現,科技創新正重新定義着北京這座城市的發展動能。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未來五年是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前進道路上,緊抓創新高地建設,在基礎研究保障、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國際化發展、京津冀協同創新等方面精準發力,充分釋放面向未來、引領時代的“創新”力量,一定能不斷催生新產業、拓展新空間、培育新動能,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爲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書寫新的“首都創新答卷”。(來源:宣講家網)

作者單位:雲南省保山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