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自由的MiG-25飛行員 維克多貝倫科過世 享壽76歲

MiG-25飛行員 維克多貝倫科,以及當年降落在函館的MiG-25。(圖/militaryview)

警報5(Alert 5)報導,前蘇聯防空部隊飛行員,於1976年駕駛MiG-25戰機逃往日本北海道函館機場的維克多‧貝倫科 (Viktor Belenko,也譯別連科、別倫科) ,已於今年9月24日去世,家人直到最近才向外公佈。11月20日,貝倫科子兒保羅•施密特(Paul Schmidt)表示,他的父親在伊利諾伊州羅斯巴德(Rosebud, Illinois)的療養院,因短暫的不明疾病去世,年76歲。

貝倫科當年駕機叛逃,是冷戰高峰時期的重要變數。在此之前,美國與西方都極爲驚懼蘇聯的MiG-25高速攔截機,認爲蘇聯掌握了美國還未成熟的耐熱金屬工藝,稱爲「MiG-25恐懼症」,這也促使美國推動新一代戰機的研發,包括F-14、F-15、F-16等新一代戰機,就是爲了抗衡MiG-25。

1947 年 2 月 15 日,貝倫科生於高加索地區納爾奇克(Nalchik)的一個簡單工人家庭。雖然家庭背景很普通,但是所幸也沒有什麼黑材料,所以他順利的求學、發展,之後因爲喜歡飛行而報考軍事院校,以優異的成積加入了蘇聯精銳的防空部隊,保衛國家免受可能的外部攻擊。

1960年後期,米高揚-格魯維奇設計局(Mikoyan and Gurevich)研發新一代大型攔截機,並在1970年正式服役,採用雙垂尾、雙引擎設計,其科幻的外型震驚世界。蘇聯的國土幅員廣大,需要MiG-25這樣有着大型雷達與高速度的攔截機,纔能有效的掌握領空。

MiG-25降落後,大量人員前往分析調查。(圖/theins )

貝倫科在空軍的表現顯然相當優秀,大約就在MiG-25服役初期,就入選爲MiG-25的飛行員。但是他的個性比較耿直,與上司的關係不好,於是一紙命令被髮配到堪察加半島,也意味着他升遷無望,於是他決心叛逃。正巧,堪察加半島離日本北海道並不遠,勉強在航程之內。

1976年 9月6日,貝倫科中尉駕駛他的MiG-25P 戰鬥機,飛往日本。第一時間北海道的千歲基地立立即派出F-4戰機升空攔截,結果完全追不上MiG-25的高速度。然而貝倫科爲了迴避F-4的攔截,耗掉太多燃料,只能就近在函館民用機場降落,由於當時速度太快,貝倫科的戰機還必須繞函館機場3圈後來減速,在剩下約 30 秒燃油的情況下降落在機場,而且跑道距離還不夠,最終衝出跑道在草地上多滑行了100多公尺。

貝倫科在下飛機之後,立即要求申請美國的政治庇護,這對美國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的禮物,首先證明了西方制度的優越性,竟然可以吸引蘇聯最傑出的人才投奔;更重要的當然就是了解MiG-25的構造,分析蘇聯的工業與科技能力。 很快的,大批美國專家趕來檢查飛機,幾乎每一個螺絲都進行了材料分析。當然,日本工程師也參與了部分階段的工作。蘇聯政府向日本施加壓力,要求儘快交還MiG-25。日本人同意了,不過這架MiG-25幾乎是以零件的形式,裝箱以船運的狀態被運回,這令蘇聯感到惱火,但也木已成舟,MiG-25的航空秘密已完全曝露。

蘇聯專家很快就發現西方到底知道多少秘密,包括引擎的紅外線特徵、系統系統、航空電子設備、雷達、結構材料等等。有趣的是,由於美國工程師不知道如何操作這些設備,他們在測試的時候還損壞了其中一些設備,不得不拿美國的同類零件修理,因爲蘇聯後來在雷達系統中,發現了美製的保險絲和電阻器。

這起事件讓美國驚覺MiG-25的設計「頗具巧思」,原本美國以爲它是耐熱的鈦合金所制,卻發現它是一種單純的不鏽鋼,雖然不鏽鋼同樣能夠受高溫,但是較大的重量,使它的飛機空重很重,需要更大的推力才能起飛,導致MiG-25的航程不足。

它的雷達也給西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設計有兩個波段,幾乎可以防干擾——當時美國雷達還沒有這種功能,但是它的「防干擾」是建立在它的原件相當原始,採用的真空管,而不是矽質電晶體。這使美國感到納悶:就竟是爲了抗干擾才刻意使用真空管?還是蘇聯不具備矽質電晶體的加工能力?

美國最終的結論是, MiG-25確實是一款高速戰機,也確實能夠飛到2.8~3馬赫,但是這會嚴重削弱引擎的耐用性,可能一趟3馬赫飛行後,引擎就必須報廢。另外,它的轉彎性能很差,回轉半徑非常的大,而它的雷達雖然功率強,但是故障率也高。

總之,美國認爲它的綜合性能不足,完全不是美國F-15戰機的對手,MiG-25的神話徹底破滅。

再說回貝倫科,美國國會於1980年通過一項法案,給予貝倫科美國公民的身分。爲了逃避關注,他改姓施密特,經常搬家,大多住在中西部的小鎮。他曾擔任航空航太公司和政府機構的顧問。

他到了美國以後,與一名音樂老師相戀結,雖然最後婚姻以離婚告終,但是留下了2個兒子與4個孫子。儘管一些報道稱,他在蘇聯拋妻棄子逃向美國,但貝倫科否認此事,稱那是蘇聯宣傳的結果。

冷戰結束後,他偶爾出現在航展上擔任貴賓,並重新稱呼自己爲維克多•貝倫科,但他從未以自己的名聲來謀利,在身體還硬朗的時候,以種植爲生。

他的兒子保羅說:「我父親一直很低調,過着最隱密的生活,他當年能在雷達高度下飛行,這無論是字面上,還是比喻,都很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