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錯,下次還敢,懲罰孩子有用嗎?

“你們生活中經歷過一些過度的懲罰嗎?”這個月給我們L5級別的孩子上《綠山牆的安妮》時,我問到這個問題,這節課正需要帶孩子去認識“懲罰”。

“有的,不是我,是我同桌。她每次考不好,都要被爸爸用衣架打手板。”一個男孩回憶起來。

“那你覺得她爸爸這樣的方式有效嗎?”

“她成績還是不好啊,我覺得是無效的。”男孩嘟囔着。

聽到這裡,我也是一陣心疼……

你或許覺得這位家長的懲罰太過分了,它涉及到體罰,而多數家庭中的懲罰似乎輕得多:罰抄寫、罰孩子不能看電腦/看視頻……

很多家長習慣使用這樣的懲罰。但是,懲罰真的有效嗎?

今天,我們想聊聊這個話題。

/NYT/

成長中隨處可見的“懲罰”

在心理學中,「懲罰」是通過給人呈現一個厭惡刺激或消除一個愉快的刺激而使他某種行爲減少的方式。仔細回想一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似乎都被這樣對待過。

比如,孩子單詞沒寫對,通過罰抄的方式讓他強記單詞就是一種厭惡刺激;孩子被告知如果沒有寫完作業就不許吃飯,那麼剝奪孩子吃飯的時間就是通過消除他一個愉快刺激的方式讓他減少作業拖沓的行爲。

但是“罰抄”與“罰不許吃飯”真的是懲罰嗎?其實懲罰的定義中有明確要求,懲罰的目的是通過強制其承擔不良後果,來防止類似行爲再次發生。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通常來講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懲罰”,孩子也很難因爲承受了“懲罰”而意識到錯誤,或明白該如何修正錯誤。

我們也都有這種經歷,年少時我們可能也被罰抄過課文、詩句、單詞,但也未必真正靠抄寫記憶住了這些內容,到了考試仍舊會忘得一乾二淨。沒寫完作業就不許吃飯的孩子,他或許會因爲飢餓而快速寫完作業,但這也可能帶來新的問題,比如他可能抄襲,作業質量也可能降低。

對孩子自己而言,他也不明白不吃飯與寫作業的關聯在哪裡,當飢餓感來臨,他可能最先感受到的是不公平與委屈。

/NYT/

不僅是體罰,懲罰也不是必要的

即便實施懲罰可能會走向動作變形,但不少父母仍會篤信懲罰的力量。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體罰,很多人看重體罰帶來的即時生效感,而現在我們開始明白它的負面影響卻可能蔓延孩子的一生。

以體罰最常出現的方式——打屁股舉例:2016年,《家庭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給出了答案。該論文的標題爲《打屁股及其對孩子的影響:歷史爭論和最新薈萃分析》(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作者們想看看這種古老的做法,是否真的像人們認爲的那樣有效。這項研究共考察了16萬餘名兒童的數據。研究者們列出了17種不良行爲,包括立即反抗、成年後酗酒等。他們發現,被打屁股的孩子,在這17種不良行爲中,有13種顯著存在。作者表示,打屁股會損害孩子的智商或學習能力,會誘發孩子的攻擊性並導致其行爲惡化。這項研究也發現打屁股還影響孩子的道德與心理意識,並會衍生出較差的親子關係。

/圖源:APA PsycNet/

如果不體罰,不傷害孩子的身體,用其他形式去懲罰孩子,也不好嗎?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就清晰敘述了孩子面對懲罰的的四個反應:

● 憤恨

● 反叛

● 報復

● 退縮:

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對不讓他們抓到)

b.自卑(“我就是個壞孩子”)

例如,孩子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場景:打了同學或把同學的東西弄壞了。如果只看到事情結果而貿然採取懲罰的措施,孩子的反應很可能會導向:

● 憤恨:爲什麼你幫別人教訓我?

● 反叛:我不願意聽你說我。

●報復:這一次我和他的“紛爭判決”我不服氣,一會我還要去“找”他。

● 退縮:下次欺負他我絕對不讓別人抓到;我就是壞孩子。

大腦研究表明,懲罰會妨礙大腦的最佳發育。一昧在犯錯時接受懲罰的孩子,將會:

1.依靠懲罰,孩子更難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判斷力。他會本能地將這種判斷權力讓渡給實施懲罰的“裁決者”——可能是父母或者是老師,或者全盤接受實施懲罰者的是非觀而壓抑自己的判斷,直到完全失去。

2.更難對自己的行爲造成的後果負責任,也更難明白如何去爲結果負責。因爲所有的問題都通過“懲罰”一刀切了。

3.更難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爲過往的經驗告訴他,一件事錯誤後會接受懲罰,這件事就結束了。他可能很難從“錯誤事件”中學到其他的解決方案。

反思一下:我們實行懲罰的初衷也只是爲了讓孩子意識到錯誤,進而避免犯錯,規避更多的問題和風險。那麼,如果不懲罰,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方式?

答案是肯定的。

/jiro Miyata/

讓孩子面對自然後果

還是回到《綠山牆的安妮》這堂課上。這一次,我就舉了一個安妮闖禍卻沒有被責罰的故事,讓孩子們評評理。

露西·莫德·蒙哥馬利 |《綠山牆的安妮》

C計劃思辨閱讀課L5級別用書

“有些莽撞”的安妮,在和朋友一起玩的時候,被激將爬上了房頂,她想在上頭證明自己膽子大。但不幸的是,她摔了下來,還摔斷了腿。

醫院裡,監護人瑪麗拉趕到了病牀邊。她一改往日批評的神色,一邊查看傷勢,一邊平靜地對她說:“安妮,你必須明白,這是你自己的錯……好了,安妮,別說了,好好休息吧,我不會生氣的。”

“爲什麼瑪麗拉沒有再懲罰安妮?”我問孩子們。

“雖然沒有被責備,但她接受了‘痛’的教育。”

“已經很痛了,如果再責備,安妮會覺得委屈。”

瑪麗拉的做法,其實也遵循了自然後果原則。

自然後果指在沒有成人干預的情況下,某一行爲自然而然導致的結果。這種方式就是讓孩子承受自然後果,吸取教訓,無需再進行額外說教、責難和懲罰。自然後果就像人習得經驗的過程一樣,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意義。

比如針對孩子打了同學或把同學的東西弄壞了的情況,以自然後果法去看待,那麼這裡孩子需要承擔的自然後果將是對方會疼,可能需要看醫生;或東西不能再用了,可能孩子將失去友誼。

當然,有時實施自然後果法也有難點。比如已經目睹孩子處於危險中,且後果可能非常嚴重,這種自然後果可能家長和孩子難以承受,或者自然後果將妨礙到他人的權利時。

就像孩子打了人的情況,如果孩子並不在意他人的疼痛、利益受損。那麼該怎麼辦呢?

/ahra kwon/

陪伴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這時,我們就應該本着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的態度,教孩子如何道歉,如何關心被打的同學,承擔醫藥或者東西損毀的費用,學會自己提出打人之外的建議,作出承諾和表態並遵守。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也有介紹,如果我們要和孩子一同去解決問題,則需要注意這四個關鍵詞:相關、尊重、合理、有幫助。

簡 ·尼爾森 |《正面管教》

這意味着,當孩子做錯了事,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或者帶着他一起去解決面臨的禍事,這時候我們讓他做的事需要與此事相關,與他的能力相符,且解決方案合理,在態度上要做到尊重。

當然,學會“關注解決問題”,需要進行刻意訓練。

因爲當我們遇見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會被直覺思維控制,變得會推卸責任或指責孩子。但此時,我們需要訓練自己冷靜下來,讓邏輯思維發揮作用,這樣才能想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每個孩子都像一棵樹苗,內驅力驅動成長、自然後果帶來的經驗總結就像一棵樹自然長大的過程,而懲罰便像人工修剪。

如果希望一棵小樹成長爲能獨當一面的參天大樹,更少地干預,更多地支持與示範,讓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犯錯中學會解決問題將比「懲罰」更有效。

撰文|大麥

排版|番茄

編輯、校對|袁振、許栩

最新課程

C計劃思辨閱讀課,可以引領孩子從閱讀、思辨中逐漸掌握思考工具,擁有思辨能力,讓他們能更好應對未來的挑戰。

如果想讓孩子——

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

會選擇,負責任

歡迎掃碼諮詢

回覆[獨立思考]還可領取禮包

更多課程詳情可點擊下方圖片瞭解,

一起來體驗我們課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