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無忌,想當行長的小男孩,無意間揭開一個階層固化的社會真相

小學生課堂練習造句,以“我長大以後想——。因爲——所以——。”句型爲模仿。

沒想到,小男孩一出口,就揭開一段不爲人知家族隱秘。

“我長大以後想當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行長,因爲我爺爺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行長,我媽媽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副行長,所以我想繼承我們家家產。”

視頻在網絡上快速傳播。有網友評論,又一個薪火相傳的三代故事,又讓人羨慕了。

從江西周劼炫富秀權到深圳北極鮎魚侮辱國民炫富,最近幾年“寒門難出貴子”“階層固化”的討論,引發社會性焦慮。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各種“二代”“三代”們,他們的父輩掌握了社會資源,就據爲己有,把國家資產當成私產,鯨吞蠶食。還妄想着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不經意得脫口而出,或許也童言無忌,可以想見,這位銀行“三代”想當行長的願望估計是要落空了。不僅願望落空,可能也給行長爺爺和副行長媽媽,在職務升遷上造成不小的困擾和阻礙。

孩子的話,可能也是無心之失,但就是這樣一個無意識的舉動,背後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暗示着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這樣的一種氛圍。價值觀的塑造。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爺爺是行長,媽媽是副行長,按照接班繼承的順位程序,長大後,他也是銀行行長,邏輯上是說得通的。

這種家庭教育是令人可怕的。社會資源是固定的,一些人佔着坑,別人就進不去。一直佔着,外人就一直進不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社會階層的板結化。

社會階層板結化,破壞的不僅是社會公平正義,還有社會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如果不能改變這種情況,王朝更迭的歷史週期律就無法避免。

把行長當家產怎麼了?不是什麼新聞了

這兩天,一個小學生火了。

讓他大火的是他在課堂上說的一段話:

我長大以後想當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行長,繼承我的爸爸。因爲我的爺爺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行長,我的媽媽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副行長,所以我想繼承我們的家產。

這本是一個普通的課堂造句練習,沒想到小朋友一臉認真地說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殘酷現實——

把行長當家產。

正是這段話,戳痛了無數人的神經,引發軒然大波。

被小朋友提及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一時間如臨大敵,緊急發通知排查是誰家孩子。

很快,結果出來了。

爺爺確實不是行長,只是普通退休員工,但爸爸是實打實的支行行長。至於媽媽,通報說孩子媽媽只是普通科級幹部,而孩子說媽媽是副行長。巧合的是,按照職稱等級,農發行支行的副行長,就是科級幹部。

果然,還是大人懂得玩文字遊戲,副行長換成科級幹部,是不是平實多了。另外,據說孩子外公是某市農發行行長。

可見,孩子的話雖然有點瑕疵,但總體而言,都是掏心窩子的話。

看到沒,人家小小年紀就知道銀行是好地方,將來的理想是當行長繼承家產。真的,我不誇張地說,我大學畢業找工作的時候,才知道菸草、石油、電力、銀行這樣單位是真的好單位,因爲太難進了。

現在終於知道爲什麼難進了,看人家這家子,一家佔三個還預訂一個。

張雪峰說,窮人家的孩子至少晚熟10年,還是太保守了。

童言無忌,卻照進現實!

小朋友說要繼承家產,很明顯,在他心裡,早已將農發行當成了自家產業。可見家長平時沒少說類似的話,將來繼承行長的位置早已根植於孩子的內心。可見平日裡農發行的蔭澤是怎樣護佑他們。

不要不承認,大家都是成年人,心知肚明。周公子不是說了嗎:最大的公平,就是不公平。

當成人的世界都在小心翼翼地保護窮人可憐的自尊心時,我倒是願意看到有北極鮎魚、江西周公子,以及實話實話的小朋友,來不時提醒我們這個世界的殘酷真相。

每次有這樣的新聞出現的時候,大家就一驚一乍的,憤憤不平的樣子,搞得像是才知道似得。這樣的現狀我們早就見怪不怪了,不是嗎?

不說別的,這些年,他們自己都這麼宣傳。煙三代、油三代、電三代的報道屢見不鮮。

對於“XX三代”現象,他們不以爲恥,反以爲榮,美其名曰:傳承和守望。

比如這組被考公培訓機構拿來做海報的公共機構人員獻身人民事業的新聞《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三代人的傳承與守望”“三代人的xx情緣”,能把世襲制說得如此清新脫俗也是沒誰了,要點臉行不?

這些部門是幹啥的,大家都知道。這些部門的收入和福利有多好,大家也知道。所以一家三代人在這些行業,和情懷真的沒有半毛錢關係。

這些高壟斷高收入的行業,大部分人想進進不去,而有些人家的孩子們卻能一代又一代都能進去。

就像那句話說的,有些工作崗位,只通過血液、母嬰、性傳播。

當然,在我們的社會,還有另外一種“薪火相傳,世襲罔替”,就是下面那種。

所以,洗洗睡吧,明天還得早起搬磚呢。(文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