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臺法案 小心中美護欄決堤

(圖/美聯社)

美國衆議院日前通過《臺灣國際團結法》,重申聯合國2758號決議未涉及臺灣代表權的問題,若相同版本在參議院通過,將送交拜登總統簽署。無獨有偶,本月中旬衆議院通過的《2024國防授權法案》也包括《誠實地圖法》,要求國防部的地圖將臺灣與中國做區隔標識。短短1個月內,美國國會推出兩項挺臺法案,但北京並未升高反制力道,預料與對國會、政府區別對待的策略有關。

早在1980年代,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就曾說,美國國會在臺灣問題上扮演「很壞角色」,說明北京很早就意識到,不會幻想美國國會的對臺立場會靠向自己,只要穩住白宮、國務院等行政體系,一中政策基礎都不會出現動盪。因此,直到川普任內《臺灣旅行法》在國會通過前,北京基本都能冷處理美國國會五花八門的挺臺法案,因爲這些大部分是政治遊說轉化的成果,本身也是美國國會政治生態的組成部分。

但2018年通過並生效的《臺灣旅行法》成爲轉捩點,此後北京更傾向於把美國國會對臺動作與行政體系捆綁,並界定爲「廣義的美國政府」對臺立場倒退、虛化一中政策的依據,並展開對等反制。去年裴洛西訪臺即是例證,儘管拜登政府澄清無權替裴洛西做決定,也在臺面上下勸阻,但中方仍視裴洛西的衆議院議長身分爲「美國官方代表」,並展開激烈軍事、外交的反應。

不過,自去年峇里島「拜習會」之後,由於華府一再向中方重申不支持臺獨、堅持三公報、延續一中政策等立場,雙方在臺海議題上的「護欄」基本建成,且並沒有因今年初的氣球事件而受到明顯影響。5月蘇利文與王毅在維也納會談、6月布林肯首次以國務卿身分訪問北京,相信雙方都一再明確了彼此的立場和底線,並願意在臺海議題上管控分歧。因此,北京在「聽其言、觀其行」的基礎上,對美國政府、國會體系的區別對待政策,出現了恢復的跡象。

事實上,早在4月新任衆議院議長麥卡錫在加州會見蔡英文總統的過程中,北京或許已感覺到美方行政體系保持距離的態度,因而美方此次處理方式應有助於美中恢復政治互信。同時,日前美國國務院網站有關臺灣的頁面中,刻意刪除了所有涉及臺灣是國家地位的文字表述,而諷刺的是,這恰好與美國國會要求行政、國防部門突出「一中一臺」的要求南轅北轍。

美中的臺海護欄的確在加高,但問題是,拜登政府任期只剩1年半,隨着美、臺2024大選臨近,美國國會反中派的挺臺動作只會愈來愈多,美方行政體系能否撐得住,實在成疑。就像地震後的堰塞湖一樣,一旦水位升高、水壓加大,就要面臨潰堤的風險。(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