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清、聽不到、說話聲越來越大,小心“老年性耳聾”找上門
【作者】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 刁桐湘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老年科副主任醫師 郟蓉
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器官功能逐漸衰退,感覺功能也在逐漸退化。而正常的感覺功能是維持老年人健康和良好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
作爲老年綜合徵之——感覺功能下降,可導致老年人的認知功能下降、營養不良、抑鬱及焦慮、跌倒及對環境適應能力的降低,還與衰弱、肌少症、失能、甚至死亡風險升高有關。其中老年性聽力下降,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感覺缺陷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約有32.8%合併聽力下降,且這一發病率仍在繼續增長。在美國65~75歲的老年人羣中約有1/3合併聽力下降,而這一比例在≥75歲的人羣中可高達1/2。老年性聾現在排全球致殘性疾病的第四位,給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也因此越來越爲全社會所關注。
下面就着幾個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跟大家嘮嘮老年性聾的那些事兒:
一、出現哪些情況,說明老人可能出現聽力下降?
當老人開始頻繁出現下列情況中的一條或幾條的時候,就提示可能已經開始出現聽力下降了:
1、開始頻繁讓身邊的人重複說過得話
2、老人身邊的人認爲老人已經出現了聽力下降
3、老人家開始害怕同不熟悉的人進行交談
4、老人家開始出現耳鳴
5、在聽不清對方講什麼的時候老人開始用點頭及微笑掩飾自己
6、老人不再能聽到以前經常聽到的鳥鳴及機器的嗡鳴聲
這個時候也許就應該抽空帶着老人來醫院測測聽力了,老人的健康也需要我們精心呵護。
二、耳不聽心不煩,年紀大了,聽不見就聽不見吧(老年性聽力下降需要干預麼?)
不少老人家都覺得,耳不聽心不煩,年紀大了聽不見就聽不見吧,落個耳根兒清淨,不用幹預了。其實這是不對的,聽力下降可不僅僅是影響老人“聽”聲音的能力,它還會影響老人的空間定位能力及言語識別能力,尤其是噪聲下的言語識別能力也會出現明顯減退,這也就是爲什麼很多老人家會說“我聽得見他說話,但就是不知道他說的是啥”。同時老年性聽力下降如果長時間不加以干預還可能伴發認知功能障礙(癡呆的前期)。在2017年於倫敦舉行的國際阿爾茨海默症大會上,柳葉刀預防、干預和護理協會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基於壽命的癡呆風險模型,其中聽力損失就被認爲是癡呆相關的九種健康和生活方式中最大的潛在並可被改變的危險因素。對老年性聽力下降的早期發現及積極干預能夠有效預防甚至逆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作用不容小覷。
三、剛戴上助聽器聲音大不舒服,它會加重聽力損失?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老人家在剛開始佩戴助聽器的時候,感覺聲音被放得很大,震得耳朵十分難受,甚至比佩戴助聽器之前更難以忍受。於是就想當然得認爲,是助聽器不好,會加重聽力損失。其實,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感覺聲音過大一方面可能是由於老年性聽力下降是一個慢性的過程,我們的大腦已經適應這種低輸入的模式,突然放大輸入信號,不適應也是正常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適應的過程。所以在佩戴助聽器的初期,我們建議患者每天間斷佩戴,待適應後再逐漸延長佩戴時間。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助聽器的驗配參數還未調整到最適合患者的水平,這就需要尋求專業驗配師的幫助。
關於助聽器的好壞,現有研究都表明,助聽器可以通過增強因爲聽力下降而減弱的聽覺信號,實現對聽覺通路的“更好”輸入,然後再到皮層,從而改善自下而上的聽覺信號傳導過程。通過提高日常生活中聲音的可聽度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社交、情緒和溝通能力,進而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預防老年癡呆的發生。
敬老從心出發,助老從“耳”開始。在關愛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同時關愛老年人的耳健康也不容忽視。讓我們一起努力,保護聽力健康,樂享幸福晚年,還老年人一個“耳聰目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