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藝術中心將打造演藝集聚區
2019年、2023年票房突破億元大關,成爲全國屈指可數的票房億元劇院;2024年,截至5月15日,票房就已經突破億元,創造開業九年來票房破億的最快紀錄……如今那個曾經被形容爲“洋得冒尖兒,土得掉渣兒”的天橋已經變身爲天橋藝術中心,通過打造演藝新空間、推出“破圈”精品劇目,“光速”躋身票房億元劇院。
老北京時期的天橋,有着從高雅到民間的各式各樣的文化,五行八作、什樣雜耍匯聚於此,也構成了天橋獨特的文化基因。2023年,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北京市演藝服務平臺首次推出15家演藝空間培育項目,天橋藝術中心所打造的“新空間劇場”入選,獲得市級層面對演藝空間的培育支持。同時,在西城區“文化產業十條”的助力下,天橋藝術中心正努力打造一個集文化、商業和旅遊於一體的綜合體,成爲文化藝術領域的一股新力量。
非標準劇場空間
轉換爲專業演出場地
走進天橋藝術中心,12米高古戲樓的典雅之美與現代專業劇場的流光溢彩交相輝映,不同空間被分隔成不同的劇場,上映着不同的劇目。而在劇場的三層,原本的閒置空間被巧妙糅合成“新空間劇場”,而這正是天橋藝術中心所打造的演藝新空間項目。
北京天橋盛世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天橋藝術中心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楊樹聰介紹,早在2016年,演藝新空間的概念還未進入大衆視野,天橋藝術中心便開始嘗試通過在公共空間佈置展覽來提升場地的商業價值,實現了對空間功能的擴展延伸。到了2023年,《北京市建設“演藝之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年—2025年)》發佈,提出“培育多場景多業態演藝新空間”,並啓動演藝新空間認定試點工作。“西城區授牌了首批8家演藝新空間,天橋藝術中心成爲其中之一,這讓天橋藝術中心‘新空間劇場’獲得高曝光。”楊樹聰表示,演藝新空間正是從2023年起轉向以“舞臺表演藝術”爲核心驅動,“像《貓神在故宮》的成功演出爲‘新空間劇場’的落成奠定基礎;今年,《男巫客廳》演出再次打破鏡框式舞臺表演形式,重新定義觀者與表演者之間的關係,爲觀衆帶來全新的觀演體驗。”
但“新空間劇場”在建設時面臨着空間限制等難題。“起初,天橋藝術中心三樓是一個極其不規則的物理空間,常用作展覽空間。要把非標準劇場的公共空間,打造爲專業的演出場地,我們在策劃階段就確定了‘量身定製’這個思路,也就是將故事裝進空間裡,將它變‘非’爲寶。”天橋藝術中心演出經營中心總監姜瓊表示,“新空間劇場”設計時避免使用過多與空間不協調的大型燈光,突破常規的鏡框式舞臺,通過環境式和氛圍式的佈景來聚集人羣,打破與觀衆的“第四面牆”。同時,通過設計預演區、主演區和出口商店,將舞臺之外的區域轉化爲劇目故事中的一部分,從而增強公共空間與觀衆之間的互動與融合,“這樣不僅能夠克服空間的限制,還能爲觀衆帶來更爲獨特和沉浸式的觀演體驗。”
打造新劇目
帶來破億票房
談到新空間劇場的新,最爲重要的是對文化價值的新挖掘。如今,《貓神在故宮》已經成爲天橋藝術中心的“當家劇目”。《貓神在故宮》是由馮俐同名原著改編的京味特色北京故事,講述了一隻生活在故宮裡的貓的前世今生。“除了展示生動的故事情節,我們更想向觀衆傳達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楊樹聰介紹,《貓神在故宮》項目所汲取的內涵源頭有很多,“包括天橋文化、民俗文化、中軸文化、京味文化、故宮文化,甚至更小衆的‘御貓文化’都在其中有所體現。”
同時,圍繞劇目,《貓神在故宮》還有着新運營模式的實驗。如項目建立之初,就着力於搭建互動、觀演、購物、飲食、社交五位一體的新消費模式場景。在運營方式和營銷策略上,項目專設“貓主子”演出專場、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公益專場等多種主題專場,另設有“喵的特飲”主題飲品限時售賣,以及數十款文創商品、主題藝術裝置打卡、多種線下藝術活動等多元搭配。“這也拓展了很多新的觀衆,15%的觀衆並非來自劇場的常客,而是以遊客、愛貓人士爲代表的青年羣體等。”姜瓊說。
姜瓊還提到,西城區推出的“文化產業十條”,也讓《貓神在故宮》有了精品打磨的機會。“‘文化產業十條’是西城區‘十四五’期間出臺的首個文化產業支持政策,將重點支持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的各類文化主體。我們正在積極申報,並通過初審、複審,最終進入專家評審及現場答辯階段。如成功入選,將提供更多支持,爲《貓神在故宮》作爲精品劇目代表北京、走出北京提供更好機會。”
而今年,天橋藝術中心新空間劇場迎來了第二部沉浸式互動項目——魔術脫口秀《男巫客廳》。“這是一部從‘老天橋’古彩戲法的現代詮釋角度推出的新作品,我們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觀衆走進劇場,這也是每個演出行業從業者所期待的事。”姜瓊說。
實際上,自2015年開業至今,天橋藝術中心共計上演了1400部劇目,演出場次達5588場。自2020年以來,劇院開始劇目出品、演出製作的經營探索,2022年聯合出品話劇《萬水朝東》。2023—2024年,先後出品製作新空間劇場《貓神在故宮》、魔術脫口秀《男巫客廳》、舞蹈詩劇《九歌》、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等劇目。其中舞蹈詩劇《九歌》取材於楚辭《九歌》中的若干詩篇,該劇於今年5月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首演5場,場場售罄,累計票房315萬元。在完成北京、天津演出後,還將作爲2024深圳文博會藝術季閉幕演出、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受邀劇目赴深圳、上海等地繼續進行巡演。
劇目好不好,票房說了算。2019年的8月8日,天橋藝術中心演出票房首次破億;第二次破億時間爲2023年7月23日;而今年,5月15日零時,天橋藝術中心2024年演出總票房達1.017億元。“這是天橋藝術中心自開業以來票房破億速度最快的一年,比2023年提前了兩個月,比2019年提前了近三個月。”
引入新配套設施
讓遊客停留更長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天橋藝術中心的“新空間劇場”正在嘗試融入更多樣化的劇目類型,包括音樂劇、戲劇、傳統曲藝等更具融合性、先鋒性、交互性的作品。“基於市場的變化,天橋藝術中心現階段開始轉向內容製作和聯合出品,將產業鏈向上遊拓展延伸,關注內容端。”楊樹聰表示。
在談到下一步的發展時,楊樹聰介紹,劇場作爲目的性消費場所,具有天然的客源優勢,從而形成了市場邏輯下對周邊配套設施的需求。“從運營發展的角度看,爲每年50萬至60萬的觀衆提供配套產品和服務是必要之舉,因此天橋以打造一個集文化、商業和旅遊於一體的綜合體作爲努力方向。”楊樹聰說。
後續,天橋藝術中心將繼續進行業態升級和調整,不僅有精彩的演出,還有休閒、交流、互動等多種內容形式。“我們計劃引入住宿設施,讓遊客能夠在這裡停留更長時間。同時,針對藝術中心周邊,也在進行整體規劃,逐步增加配套服務供給,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文/本報記者解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