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買房人,突然不跟房價“玩命”了!

天津樓市,上演了“奇幻的一幕”。

買房不都追求低價嗎?越便宜越好?

還真不完全是!

事實證明,降價的新盤,並沒都持續走量。

反而賣不過“隔壁比它貴的”……

轟轟烈烈的“十月行情”,改善活躍度最明顯。

作爲領頭羊,把市區成交量拉漲160%,高的有些驚人。

進入11月,樓市體感溫度略有下降。

剛需盤確實蔫兒了,但改善盤熱度可以,保溫狀態。

不少300萬以上的樓盤,每週還能認購十幾套。

幾個原因:

第一,救市政策確實定向利好改善。

商貸取消首二套之分,統一利率降到3%,首付比例降到1.5成。

終於把改善“從門外站着請到屋內上座”。

天津剛剛調整的契稅,針對90-140平米戶型,首套降0.5%,二套降1%,也是“取悅改善”。

本身改善買房人對政策就敏感,有獨立判斷能力。

現在宏觀轉向+定向刺激,判定樓市企穩,及時入場。

第二,買房“安全性”的顧慮逐漸消除。

房企的安全性,也是迫使改善觀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擔心不能延期交房、不能原版兌現。

但還能活躍在樓市中的,都是“長期玩家”。

行業洗牌後,高週轉、韌性差、實力弱的,基本都被淘汰。

改善人羣也能認知到這點。

所以,這一階段改善盤一直走在回暖路上。

第三,改善人羣不玩命“摳價格”了。

這是個關鍵的支撐點。

不再一味的等降價,而且還出現“反骨行情”:

同一板塊的改善盤,高單價卷產品的,賣得更好;降價的新盤,反而不走量。

數據來源:365房地產研究機構

城投東方紫宸10月簽約69套,河東第一名。

旁邊的大華清水灣連降幾波價,但只簽約28套。

比東方紫宸便宜,但賣不過它。

空港的綠城桂月雲翠,單價算是板塊天花板。

10月簽約均價超2萬,竟然簽約107套。

同板塊的長風雅著單價1萬6,才簽約18套,差出6倍量。

海教園的中建悅廬棠墅10月簽約64套;錦繡大家簽約3套……

這類反差的例子比比皆是。

龍湖海河硯熙臺都清盤了,中交春映海河賣成現房還沒賣完,特惠後,10月才簽約9套。

綠城錦玉蘭10月首開認購80套,簽約45套,簽約均價2萬2,北辰一哥。

剛加推的樓座,房源又沒剩多少了。

旁邊也有1萬5的現房,10月簽約35套,整不動。

梅江和悅實景示範區呈現後,單週認購近20套。

陳塘有的樓盤持續特惠,成交量也不見明顯起色。

以前,同一板塊倆盤,只要房價貴出5%都沒人買賬。

最後都得捲成一個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但現在的成交情況說明:

卷產品不卷價格的改善盤,大多都成功了。

產品弱只靠降價的盤,並不都能持續走量。

什麼原因呢?

❶ 市場教育了買房人,不要押注人性。

2021年開始,樓市加速下行,新盤大打價格戰。

降價的差不多都陸續都交房了,減配是常規操作。

大多數市場化房企,降房價先減成本,減無可減才動利潤。

買房人被市場教育後,明白“一分錢一分貨”。

圍城必闕,把價格擠到牆角,結果就是“買時改善,交付剛需”。

所以,對於房價不再“玩命摳”了。

全國皆如此,調查數據顯示:

相比於2023年,今年買房人“降標減配的擔心”佔比從19%增長到25%,“房價縮水的擔心”從12%降到10%。

❷ 新產品的溢價,達成共識。

三代產品剛出現時,很難賣出溢價,市場還沒形成共識。

但迭代速度越來越快,與老產品代差也越來越大。

現在新舊兩類產品,幾乎找不到相似點了。

這也意味着,這輪迭代已成型,晉升樓市主流。

產品越級,足夠支撐二代與三代15%的價差。

卷實景示範區後,買房人眼見爲實,酒店門庭、下沉庭院、高端會所開放式陽臺、高附加值小院……願意爲好產品多付費。

懂得“鋁板比塗料延年”,也看到了“產品差的二手房不保值”……

依然追求性價比,但是,性在價先。

更看重產品性能,而非一味追求低價。

不動心,只因誘惑力不夠大。

之前買房不願附溢價,是因爲產品還沒升級到位。

只要足夠喜歡,自然會忍受價格的不足。

❸ 買房人結構發生變化。

結構調整,體現在兩個維度。

一個是,現在買房都以自住爲主,必然更看重產品。

甚至很多家庭的潛臺詞是:

“換完這套房就住下去了,不折騰了,多花點錢,買個保值的好產品”。

只有投資客纔會“按價買房”,選板塊裡最便宜的。

但天津樓市還沒出現投資客,他們一定是右側交易。

另一個是,買房人年輕化,消費觀念變了。

全國重點城市截止到2024年第三季度——

90後買房人佔比接近50%,00後已從3%上漲到7%。

00後整頓職場的同時,也潛入樓市。

他們的父母基本是70後,有財富積累,沒準兒家裡好幾套房。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買房,妥妥的“剛需改善化”。

更自由、壓力小,甚至不用考慮教育,不用妥協……

就一個原則:喜歡就好,取悅自己。

可能一個女王化妝間就打動她了,哪怕買89平米小戶型,也得是新產品。

早有調查顯示,剛需型新房客戶除戶型外,對公區配套的需求明顯提升,要求不停留於“有”,更關注顏值,與保障房拉開明顯差距。

真正預算有限的24純剛需,已經被二手房分流了。

能留在改善市場中的,都是產品偏好型買房人,對房價反而不“死摳”。

這對房企做產品,也是個啓發。

對於樓市,也是正向鼓勵。

本文內容來源於公開渠道彙集整理,旨在提供相關信息,僅供參考,發佈平臺及作者不保證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項目的具體情況如規劃、設計、戶型、面積、價款、建設進度、銷售情況、交付標準和時間、配套、物業等請向有關部門或者項目權利人進行調查瞭解覈實。本文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使用,系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承諾和保證,不得作爲投資、購買、租賃等決策的依據。投資有風險,決策需謹慎。不動產系大額資產,請通過政府和不動產項目權利人詳細調查瞭解覈實後謹慎決策。發佈平臺和作者對讀者個人行爲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