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爆炸後「危險化學品」另有出路? 陸媒:實驗室成網購常客

大陸央媒調查:天津港爆炸後危險化學品監管變嚴,地下產銷存暴利,實驗室成網購常客。(澎湃新聞)

大陸央媒新華每日電訊17日報導,「網上有些試劑公司會賣,但不會放在明面上。」大陸天津港大爆炸後,危險化學品監管愈發嚴格,一些不法商家受暴利驅使誤以爲「商機來了」,隱匿在網路上從事非法交易。這些危化品買家當中,既有大專院校的實驗室、試劑生產企業,也有生物公司、冶金公司。他們多次從網上郵購小批量危化品,一些網站至今仍充斥着各類交易資訊。調查發現,由於正規管道購買愈發困難,且新需求不斷出現,誘使一些不法分子鋌而走險。而破解危化品管控和正常剛性需求之間的矛盾,是杜絕此類亂象的重要途徑。

報導稱,大陸一些App充斥小批量危化品買賣資訊。中南地區某理工類大學一在讀博士坦承,在學術交流App上搜索到了聯繫方式,撥通後花5000元人民幣購得1000g疊氮化鈉。

疊氮化鈉具有毒性,若吸入、口服或經皮膚吸收,可致中毒死亡。同時疊氮化鈉也具有爆炸性,曾有大學實驗室因疊氮化鈉使用不慎,爆炸過兩次。

境外暗網平臺則是另一個交易場所。「暗網交易提及的各類危化品名稱,均使用暗語簡稱,極具隱蔽性、欺騙性。」江蘇省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長孔令駒說。

近日,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人民檢察院對兩起涉易爆和劇毒化學品非法銷售案提起公訴。被告王某常年從事化工業,爲多賺錢便在百度貼吧發廣告,並留下了QQ聯繫方式,逐步構建起銷售網。爲滿足一些客戶購買硝酸銨的需求,她便上線打聽,通過電商平臺找到了硝酸銨購買管道,從中賺差價。買家不僅有冶金、生物等企業,還包括綜合類、理工類及醫科類高校實驗室。

報導調查發現,硝酸銨和疊氮化鈉數年前可以自由交易,天津港爆炸事故後,大陸出臺了相關政策,管控持續升級。據瞭解,公安機關核發硝酸銨許可證的條件爲,以申請主體爲單位,提交營業執照、生產工藝及該工藝安評報告。相關主體還需提供符合安防標準的證明材料,包括專用倉庫、防爆櫃等物防,經過培訓的倉庫管理人員和專職安保人員等人防,及監控攝像和入侵一鍵報警等技防裝置。在上述條件和證明材料齊備的情況下申請,一般需20日完成。

一位商貿公司法人代表坦言,合作廠家曾向他反映,硝酸銨哪都買不到。前述案件另一被告李某說,一些大客戶長期買硝酸銨未果,便讓他幫忙打聽貨源。「我知道走正規途徑購買很麻煩,才動起了歪心思,本意並不想靠買賣硝酸銨賺錢,僅爲了維繫客戶。」

多批少量,則是另外一個需求難點。受訪者反映,大批量消耗危化品的企業,大多有資質,且供貨管道穩定,但不少高校實驗室、生物公司等少量多批次用戶,有時需求難以及時滿足。

有商家透露,從流通端看,購買100克疊氮化鈉走非法物流管道只需2000多元,而走正規管道耗費較高,運費每次近萬元。從稅收繳納看,由於買賣雙方深知地下交易違法,全程無發票,存稅收流失風險。從快遞公司選擇看,他們一般通過不知名的、檢查不嚴的企業郵寄,既能降低成本,還能躲避審查。

鑑於易爆和劇毒化學品存在巨大安全隱患,專家建議,強化寄遞安全監管。完善針對不法生產主體、快遞企業及中間商的全方位打擊機制,建立危化品非法生產、流通、銷售及購買黑名單制度,提升其違法成本。同時,更加註重在各個平臺及暗網蒐集相關資訊,以便精準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