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不降反增的核心原因被發現:不是吃太多,也不是動得少,而是身體已經“記住”了這件事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體重指數(BMI)≥30 kg/m2爲肥胖。按照這一標準,全世界範圍內大約每8名成人中就有1人爲肥胖患者。作爲一種慢性代謝疾病,肥胖有多種多樣的併發症,常見的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脂肪肝等,這也是肥胖需要治療的原因。
治療肥胖和改善健康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減輕體重。爲此,很多人的首選是調整生活方式,例如增加運動、節食或改善營養等。如果僅通過生活方式干預無法達到治療目標,現在也有不少藥物可以選擇,例如當紅的司美格魯肽。此外,袖狀胃切除術、胃旁路術等外科手術也可有效減重。
圖片來源:123RF
然而,經常減肥的朋友們都知道,無論是節食、運動還是藥物,常常只能帶來短期減重,辛辛苦苦減掉的體重可能會隨着時間推移慢慢反彈。2001年發表在《美國臨牀營養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盤點了29項長期減肥研究的結果,得到了這樣一組數據:減下去的體重在減肥2年後會反彈50%以上,5年後會反彈80%以上。
怎樣才能避免減肥後反彈?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找出導致減肥後反彈的原因。有人認爲,減肥期間對食慾的剋制是難以長期維持的,可能在減肥結束後導致暴飲暴食;有些研究提示,節食減肥期間基礎代謝率變低,可能是恢復正常飲食後容易反彈的原因。
而根據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剛剛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減肥容易反彈可能還有更“深刻“的原因。在這篇論文中,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肥胖的記憶會“寫進”細胞的表觀基因組,抵禦體重減輕,並加速體重反彈。這一發現不免“扎心”,但是爲未來開發更有效的體重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研究人員爲了確認人體在明顯減重後是否還會保留肥胖狀態時的特徵,採集了20名肥胖患者在減重前後的白色脂肪組織樣本,這些參與者均在減肥手術後達到了明顯的減重效果,BMI至少減少25%。與此同時,研究人員採集了18名從未肥胖過的正常體重者的白色脂肪組織樣本,作爲對比。
隨後,研究人員使用單核RNA測序分析了這些樣本,檢查每個細胞的基因表達和轉錄特徵,並彙集了脂肪細胞的數據進行差異基因表達分析。與正常體重者相比,肥胖個體的脂肪組織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脂肪細胞的很多基因在轉錄水平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意味着脂肪細胞代謝和功能相關的通路發生了持續下調,而促進炎性和細胞凋亡的相關通路持續上調。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轉錄變化不僅發生在個體處於肥胖狀態時,其中相當一部分基因的轉錄變化在減肥手術後兩年仍然存在。
也就是說,儘管體重顯著下降了,細胞內的肥胖記憶沒有消失。
▲肥胖患者通過減重手術減輕體重後,脂肪組織保留着肥胖狀態時的細胞轉錄水平(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研究人員通過高脂飲食構建了一批肥胖小鼠,對瘦小鼠、胖小鼠、曾經胖過又減肥成功的小鼠也做了類似分析,同樣發現小鼠體重明顯減輕後,其脂肪組織仍然保留了肥胖狀態的細胞轉錄變化。在小鼠中,他們進一步發現了脂肪細胞中的表觀遺傳變化,這些變化可以解釋體重減輕後一些代謝過程(如脂肪酸生物合成和脂肪細胞形成)還持續受損。
▲表觀遺傳學分析顯示,小鼠減肥後,脂肪細胞內保留着基於表觀遺傳變化的肥胖記憶(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總之,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脂肪細胞和其他細胞類型中存在‘致肥記憶’(obesogenic memory)。這種記憶主要基於表觀遺傳發生的穩定變化。”作者在論文中總結說道,“這些表觀遺傳變化似乎爲細胞在致肥環境下的病理反應提供了條件,導致常見的節食後體重反彈現象。”
根據這項研究,要取得減肥的長期成功確實十分困難。不過,研究人員也從中看到了克服反彈障礙的方向,“未來,以脂肪細胞和其他潛在細胞的這些轉錄變化爲靶標,或可改善長期體重管理和健康結局。”作者指出。
●○●○-●○●○●-○●○●
雖然減肥後反彈難以避免,而且有很大的個體差異,但我們仍然可以做一些行爲和生活方式調整,而且從減肥期間就要開始,這樣後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反彈。
好消息是,我們找到了兩項和“減少反彈飲食法”相關的研究,男版女版都有!這兩項研究都給出了減肥食譜示例。其中一項的參與者是20-45歲的女性,另一項則是平均年齡爲36歲的男性。
減肥後怎麼做,才能減少體重反彈?
減肥後偶爾吃大餐,怎麼吃能少長肥肉、保住肌肉?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取我們整理的乾貨秘籍——減肥“防反彈”食譜。
參考資料:
[1] Laura C. Hinte et al., Adipose tissue retains an epigenetic memory of obesity after weight loss. Nature (2024) DOI: 10.1038/s41586-024-08165-7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臺。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學術經緯”公衆號主頁回覆“轉載”獲取轉載須知。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