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發展不及預期,要不要選擇裸辭?

很多人都喜歡說裸辭,但不少人只是說說而已。畢竟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裸辭的代價在哪裡。

有不少人也喜歡拿經歷來說事,我這裡也舉幾個例子。

之前認識一位現在在做自媒體的長輩,經歷是在體制內奮鬥了20年,離開體制內去了企業,後來又從企業跳出來做個人IP。你說他是裸辭嗎?並不是,他在沒有產生辭職念頭之前,就已經有很多獵頭盯上他了。誰都知道,一個混跡20年體制內職場並且有過多段不同崗位重要工作經歷的人,對於體制運行機制和政務資源的熟悉程度。他有辭職念頭的時候,更是不用擔心沒有下家了,因爲這是妥妥的自己選企業,而不是等着人家來選自己。

還有一個年輕弟弟,是在基層的時候認識的。大學畢業考了當地公務員事業編都沒有上岸,最後以第三方勞務派遣形式,在當地政府工作,沒有編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編外聘用人員,說難聽一點就是臨時工。當時他大概在縣政府辦呆了一年多的時間,後來果斷辭職,現在到省會城市的一家企業工作。你說這是裸辭嗎?我覺得不是。畢竟沒有編制,說實話來去自由,想走就走,不用顧及其他的。甚至這樣的人就算不跟單位說一聲,哪一天自己走了不幹了,都沒人能拿他怎樣。這種的就不是裸辭了,是大搖大擺的選擇下一份職業。

但恰恰是兩者之間的中間方,面臨的選擇最爲艱難。所謂中間方,就是有編制,但又沒有多大地位和資源的人,也就是大多數的年輕人。

我的感覺是,不要過度相信自己的能力。這一陣子跟所有的朋友聊天,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各行各業其實面臨的壓力還是蠻大的。如果自己沒有一技之長,除非找到比較穩妥的去處,否則是真的不建議裸辭。

我建議是,要麼培養一項自己能拿得出手的技能,以支撐起辭職後能養活自己,要麼就老老實實把工作做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