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有機農業鋼鐵人 黑手返鄉拿鋤頭

新北市貢寮區復耕水梯田,立基於生態環境保護爲核心的產業,「有機農業鋼鐵人」楊振鑫(左),覆育故鄉水梯田,保持田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農業局提供)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傳真 105年12月17日

水梯田的願景與困境1具百年曆史的新北市貢寮區水梯田復耕,立基於生態環境保護爲核心的產業,深化生態人文、產業加值。「有機農業鋼鐵人」楊振鑫,立志覆育故鄉水梯田,兒時夢迴來了,卻面臨小農銷售困境。

新北市府農業局表示,貢寮區龍崗社區爲典型的梯田聚落,社區居民對推廣傳統農業文化,與生態保育有極高的向心力,這裡的梯田,沒有農藥及化學肥料,不但種出來的稻米及蔬菜乾淨又健康,同時也保有良好的棲地環境,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水梯田不僅有生產的價值,還有調節氣候、防洪治水、節水的功能,透過水梯田蓄水,讓水資源拾級而下,滋潤每一片田中作物,提高水的重複利用率,是自然農法的翹楚。

新北市貢寮區水梯田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在1970年代,約有3000公頃梯田,後因休耕,目前全區只剩10多公頃,內寮、龍崗、石壁坑,保留順着山勢開闢,一階一階綠油油、整齊畫一的水梯田。

冬季休耕期的水田,滋養了多樣的水生植物,晴朗的水面倒映着雲彩及山影,是新北獨特的農業地景。

再往山下走,以農耕水田、菜園爲主的田寮洋地區,因距離海岸近,又有山丘及雙溪環繞,溼地吸引極多稀有過境或渡冬鳥類停留,冬季經記錄約有130鳥種,花雀、伯勞鳥以及臺灣藍鵲、大冠鷲、鷺科鳥類都很常見。

臺灣生態工法基金會,以長期深耕計劃,推動覆育梯田聚落,建立臺灣在地精神的「裡山臺灣」願景。

在臺北經營修車行的楊振鑫爲了照顧生病的父親,舉家搬回貢寮。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表示,返鄉耕種的「正先農場」負責人楊振鑫,是「裡山臺灣」貢寮水梯田案例中的「農業鋼鐵人」,從黑手轉爲拿鋤頭的手,矢志覆育故鄉的水梯田。

楊振鑫參與農委會林務局水梯田覆育計劃,利用田間菜園的樹葉菜渣,自制成最天然的有機肥料,不用藥、不使用大型機械、須終年蓄水以維持生物多樣性,並嚴格防治外來種,自己留種自己育苗,運用傳統田間育苗技術,培育新品種。

邱銘源說,楊振鑫守護着雪山山脈下,先民沿着丘陵地開發的故鄉水梯田。即便是鋼鐵人,因無法使用機械,也曾經看到楊振鑫累到癱在水梯田中,無法動彈的困境。

對於裡山倡議,無論是學者的論文或返鄉農夫的實踐,楊振鑫的案例,纔是當前青年返鄉的真正困境。

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規模,沒有農機耕作,沒有背後強大的親人力量支持,「裡山倡議」只是一個被消費的美麗名詞。當年提出倡議的邱銘源,很遺憾的說。

尤其是山上的水梯田,邱銘源說,看楊振鑫一路走來,心有所感。他當前的困境,其實是裡山精神能否維繫的關鍵。楊振鑫今年收割的有機越光米、糙米、白米、紅米,自產自銷,沒有精美包裝,卻等待大家支持。不然,只能讓下山到處打零工。

外號「阿先」的楊振鑫,種植的臺灣原生種紅米,是他回鄉後,不斷尋訪少數還在耕種的老農,而傳接覆育的古老品種,細小的稻榖,生命力卻非常強。

他說,「古老而強健的紅米,頑強的求生意志,是我推動有機覆育決心的最佳寫照。」

邱銘源表示,推動土地復興運動,最大關鍵在於產銷要結合。希望不但可自給自足,甚至可以創造盈餘回饋鄉里。如果,返鄉青年一頭熱情栽進去,產銷受阻,等於是「土地的困境」轉爲人的困境。

立志復興故鄉水梯田的夢想與實踐,楊振鑫因爲沒有行銷管道,受到困境。邱銘源在網路號召大家協助,希望「一人十斤米,讓小農看見希望」。

邱銘源表示,立基於生態環境保護爲核心的產業,以生態人文、產業加值爲深化方向 的「公共財」,創造在地的就業機會與產業,纔是「裡山臺灣」的光明未來。10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