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能力 抓落實 強保障丨文山州建成1129個綜治中心 讓羣衆“有事找綜治”

近年來,文山州在州、縣、鄉、村4級建成1129個綜治中心,每年解決問題10萬件,“有事找綜治”逐步成爲一種習慣,綜治中心成效滿意度達到97.28%。

辦公有“人” 一箇中心統攬

近年來,文山州逐步建成4級綜治中心,第1次實現千人進駐(縣鄉村2449人常駐),第1次實質性向行業派單,第1次形成職責清單、工作指引、評估標準等規範,綜治中心成爲統籌平安建設的重要工作平臺。

文山州推動綜治中心實體化辦公,力量資源整合實現“五個一批”。其中,實現一批幹部融入,派出所所長、法庭庭長、司法所所長擔任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副主任,社區民警擔任村(社區)綜治中心副主任。實現一批人員進駐,政法委、公安局、司法局、信訪局等單位派員常駐,法院、檢察院、農業農村局、林草局、水務局、住建局、衛健局等單位派員輪駐,工、青、婦等單位與同級綜治中心建立聯動機制。

一批資源實現整合,推動調解、訴訟、檢察、信訪、法律服務等多中心合一,州、縣(市)2級實現機制融合,鄉鎮(街道)、村(社區)2級實現物理融合。

基層有“眼” 做實全科網格

文山州創新實施“基層治理一網兜”,把黨建、綜治、統戰、信訪、創文創衛、公安等各類網格整合爲一張網,將轄區內所有的人、地、物、事、情全部納入一張網格管理,爲綜治中心佈下“萬雙眼晴”。

文山州抓好“三個小切口”,織密網底,新增2.4萬個微網格,網格總量達4.27萬個,網格管理半徑縮小到重點地區10戶,一般地區20至30戶。強化實戰,聚焦“管住人、管住事、管住面”,將網格員工作規範編成容易記住的快板節目,用培訓會、文藝晚會等多種方式推廣。激勵履職,出臺《加強網格員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用榮譽感、積分制、補助金調動廣大網格員真正履職,激活基層治理“一池活水”。去年,省委書記王寧在文山州調研時點讚了文山州富寧縣安康社區網格化管理經驗。

面上有“耳” 打通信息壁壘

文山州主動申請提前運用雲南省社會治理信息系統,推廣運用到全州8個縣(市)、104個鄉鎮(街道)、1016個村(社區),突出抓前端,聚焦矛盾糾紛、特殊人羣2大模塊打通信息壁壘,將信息系統推廣運用到200餘家單位。布終端,投入300餘萬元拉通1016個村(社區)電子政務外網光纜,將信息系統電腦終端推廣到村(社區)。在信息系統中繪製網格地圖1.8萬個,探索3D模型網格地圖管理,將信息系統手機終端推廣到村民小組。

重運用,制定信息系統運用工作標準,完成州、縣、鄉、村4級2256名系統管理員培訓上崗,在信息系統中錄入列管各類人和事17萬件,調整落實服務管理措施4萬件。

強配套,開發“接訴即辦”平臺,通過“隨手拍、一網辦”發現解決羣衆訴求、安全隱患、矛盾糾紛。

辦事有“腳” 幹部全員接單

圍繞綜治中心指令“誰來辦”,文山州在所有公職人員和村組幹部、網格員中推行“三必到、四必訪”,要求“突發事件必到、矛盾糾紛必到、聚集活動必到”,實現“長期外出返鄉家庭必訪、困難家庭必訪、新分戶家庭必訪、留守家庭必訪”,形成“萬名黨員進萬家門、萬名幹部辦萬家事、萬名民警解萬家憂、萬名教師訪萬家情”的生動局面,讓綜治中心“派單有人接、接單有人辦、辦單有人督”。

全州每年“組團”入戶10餘萬次,走訪羣衆50萬人次,發現解決問題7萬多件,爲羣衆辦事25萬件,“三必到、四必訪”成爲深化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文山實踐。

運行有“規” 形成工作閉環

文山州堅持“職責不打亂、力量不分散、統分結合幹”,建立健全綜治中心運行機制,把絕大多數矛盾糾紛化解在鄉鎮以下,爲發展創造安全穩定的環境。

做到“三個知道”:讓羣衆知道找哪裡。喊響“有事找綜治”口號,把綜治中心地點搬到人員密集場所,把矛盾糾紛搬到綜治中心化解,把落實綜治中心派單現場搬到羣衆身邊,只進一扇門、解紛萬家事,平安建設實現“三變”(無人變有人、個體變整體、分力變合力)。

讓部門知道幹什麼。堅持“大事牽頭幹、小事分流辦”,推行綜治中心及網格化“一圖一單一指引”(流程圖、職責清單、工作指引),明確各級各部門平安建設“責任田”,越往下職責越少、越往上專業越強,防止層層“甩鍋”。讓幹部知道怎麼幹。制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流程圖、特殊人羣評估標準,選擇363個自然村開展示範培訓,每年2輪逐戶逐人排查起底風險隱患,讓幹部在反覆實踐中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羣衆有“感” 滿意度達最好

文山州、縣、鄉、村1129個綜治中心的建成運行,助推全州基層治理實現“三少一好”:亡人少,非正常死亡降到歷史最低,命案降到全國平均值以下,在校學生非正常死亡人數2年下降83.9%,溺水、道路交通等死亡事故全面下降;衝突少,社會矛盾批量化解,“民告官”敗訴佔比從2021年47.8%下降到2023年的15.77%,2024年以來,羣體性事件保持零發生;犯罪少,2年來盜竊、詐騙、毒品犯罪均減半,成爲全省犯罪率最低的州市之一;評價好,羣衆安全感綜合滿意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3年間平安建設11個經驗材料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國家部委肯定。

本報記者 朱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