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股價創近一年新高,哪些聰明錢在抄底港股?

港股科技股持續回暖。

5月16日盤中,騰訊控股(00700.HK)上漲近5%至401港元/股,創一年來新高。截至收盤,漲3.98%,報397港元/股。

騰訊14日盤後發佈了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一季度騰訊收入1595.01億元,同比增長6%,淨利潤(Non-IFRS)502.65億元,同比大增54%。

此輪騰訊股價回升,也有4月底以來港股行情反彈的背景。5月2日至14日,港股科技股京東集團股價累計上漲12.46%,美團累計上漲11.32%,嗶哩嗶哩累計上漲16.93%。截至16日,恆生指數月內已上漲9.08%,恆生科技指數上漲超過10%。

南向資金抄底港股勢頭增強,今年以來累計淨買入金額超過2300億港元,其中3、4月淨流入均超800億元。受益於港股反彈及資金熱情,港股主題基金領漲權益類基金,有超過半數基金產品在一季度就率先提高了港股的配置比例。

騰訊股價持續回升

財報顯示,一季度騰訊網絡廣告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6%。佔騰訊收入約30%的遊戲業務收入481億元,同比減少0.4%,波動不大。對視頻號等業務的拓展則推高整體毛利表現。

一季度視頻號總用戶使用時長同比增長超80%,推動騰訊毛利同比增長23%,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45%提升至53%。

騰訊同時公佈了2024年股票回購計劃,計劃回購規模從2023年的490億港元增至超1000億港元。一季度,騰訊回購5104萬股股份,回購總價148億港元。

儘管騰訊股價創一年新高,但相比2022年2月超450港元的上一個高點仍有距離。騰訊上市以來的股價最高點則在2021年2月,盤中曾探至700港元。

2021年以來,在遊戲強監管、互聯網反壟斷監管、大股東減持等背景下,騰訊股價持續波動。公司也在調整自身業務,推進降本增效,並在微信等優勢業務板塊尋找增長機會。

2022年,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內部講話中稱微信視頻號爲“全場希望”,2024年年初的內部講話中,馬化騰又提及讓微信“老樹發新芽”。在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騰訊管理層也提及微信,稱公司有微信這樣的平臺,用戶量多且參與度高,引進AI就可以實現更多可能性。

5月14日晚間,另一家港股科技股巨頭阿里巴巴(09988.HK)發佈2024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報告。16日,阿里股價下跌3.57%,報收79.7港元。對比騰訊今年以來股價漲幅達35.22%,阿里今年以來股價僅漲5.42%。截至16日,騰訊總市值37395億港元,阿里總市值16238億港元,前者市值已經超過兩個後者。

第四季度(自然年2024年第一季度)阿里收入爲2218.74億元,同比增長7%,經營利潤爲147.65億元,同比下降3%,經調整EBITA同比下降5%至239.69億元。阿里在財報中表示,利潤下降主要由於集團增加了對電商業務的投入及授予菜鳥員工的留任激勵。

玄甲基金互聯網研究員符雅婷表示,騰訊經營週期已過拐點,估值端修復更加明顯。阿里經營還在磨底週期,雖然2024年一季度淘天集團的GMV增速超預期,但是投入有所增加,所以利潤端還在下滑,電商板塊當前的競爭格局仍不明朗,壓制板塊整體估值。

符雅婷認爲,業務護城河方面,微信在社交領域當前基本處於壟斷地位,形成了強大的社交網絡效應,用戶黏性高,因此獲得持續的流量來源,基於這些流量騰訊發展遊戲和廣告等高利潤率的業務。而阿里核心是電商業務,本質還是零售,零售業務是雙邊網絡,穩定性弱於社交,因此持續有競爭者進入搶奪市場份額。

資金面方面,騰訊估值也明顯比阿里高,前者一直是港股通最熱門的買入個股,後者雖然爲恆生指數成份股,但因“第二上市”身份,至今尚未進入港股通名單。

按照16日收盤價和最新業績計算,騰訊控股市盈率(TTM)、市淨率分別爲26倍和4倍;阿里巴巴分別爲18.5倍和1.5倍。

14日,阿里公佈2024財年業績的同時,宣佈一直爲在香港主要上市做準備,目前預計於2024年8月底完成轉換,將適時就主要上市轉換日期另行公告。

港股基金水漲船高

博時基金境外投資部基金經理趙憲成表示,一季度港股表現不佳,但依然獲得了1200億元的南向資金流入,判斷是險資、理財子等增量資金加倉的結果。4月中旬之後,資金選擇了加倉基本面有明顯改善的港股科技股,港股互聯網等新經濟股票的表現更強。

數據顯示,截至5月16日,恆生指數、恆生科技指數今年以來已累計上漲13.66%、8.18%。

隨着市場的反彈,投資港股的基金產品一掃前期不溫不火的表現,淨值回升明顯,甚至領漲權益類產品。

Wind數據顯示,從4月17日至5月15日,在4641只權益類基金(僅計算初始基金,且不包括聯接基金;下同)中,有34只區間漲幅超過20%,其中28只產品今年一季度的港股投資市值佔基金資產總值超過70%。而在已投資港股的1727只基金產品中,除了十餘隻基金產品外,幾乎全員上漲。

漲幅較大的有跟蹤港股通互聯網和恆生互聯網科技業的主題產品,例如包括易方達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在內的7只產品區間上漲均超過23%。

部分投資港股的主動權益類產品同樣迎來一波淨值大漲,有39只產品的區間回報超過15%。

經過這一輪迴漲,已有不少產品的年內回報由虧轉盈。數據顯示,截至5月15日,在上述投資港股的基金中,超過76%的產品年內收益爲正,而在4月16日時這一比例爲46.67%。其中,有49只基金年初至今的累計回報超過兩成。

從一季報來看,已有部分基金經理提升了港股倉位。據第一財經統計,在有近兩期數據對比的1618只投資港股的基金產品中,有超過56%的產品在一季度提升了港股倉位。

“對比全球股市,港股的絕對估值及估值分位數均處於偏低分位。”廣發滬港深新機遇基金經理張東一告訴記者,無論是從PE、PB的估值指標分析,還是從現金流和ROE的盈利質量指標來衡量,港股市場均出現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投資價值的優質標的。

華北一位港股投研人士也有類似看法,他認爲,近期港股互聯網板塊行情可能更多與資金面驅動有關,而股東回報是吸引資金流入港股互聯網板塊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許多互聯網公司通過回購股份和分紅等方式提升股東回報率,這有助於增強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提升互聯網板塊的投資吸引力。

比如騰訊、阿里均持續大規模回購以及高額分紅。2024財年,阿里總計斥資125億美元回購12.49億股普通股。阿里董事會已批准派發2024財年股息,包括年度定期現金股息和一次性特別現金股息,派息總額約爲40億美元。騰訊此前則建議按每股3.4港元派發2023年年度股息,每股分紅金額同比增長42%,總金額達到320億港元左右。

也有部分觀點認爲,需警惕後市風險。中泰國際研究部分析師趙紅梅認爲,港股升勢主要受資金面積極影響,帶動相對估值大幅修復,但後續要警惕外圍市場波動企穩後外資再配置港股需求降低,短期或有資金抽離帶來震盪。

招商基金投研人士則對記者表示,在國內經濟政策託底,疊加海外流動性預期回暖的情況下,對於短期港股市場而言,反彈機會大概率會延續。中期走勢仍需要依賴國內經濟修復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