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棲地小燕鷗減少 草漯沙丘0隻

小燕鷗雛幼鳥保護色佳,善於躲避天敵,調查時不容易被發現,因此數量也可能低估。圖/桃園市野鳥學會提供

二級保育鳥類小燕鷗,每年4月中旬陸續飛抵臺灣海岸育雛。桃園市野鳥學會昨發佈今年調查結果,草漯沙丘「1只不剩」,白玉沙灘、大潭藻礁G1及G2區的成鳥及雛幼鳥數量也不如以往,凸顯棲地減少的隱憂;不過,竹圍漁港數量增加不少,已成重要繁殖地。

桃園市野鳥學會調查發現,桃園首座地質公園內的草漯沙丘,去年有105只小燕鷗成鳥,疑因大潮沖掉鳥巢,導致今年小燕鷗不再利用此區繁殖,數量爲零,減少最多;白玉沙灘、大潭藻礁G1和G2區也僅剩個位數。

理事長劉義仁推測,包括淨灘、浪犬入侵、天敵、人車干擾、惡劣氣候、風沙侵襲及適合繁殖地域不足等因素,都影響小燕鷗繁殖。鳥會呼籲各界關懷環境生態。

劉義仁說,雛幼鳥保護色佳,善於躲避天敵,親鳥餵食才現身,調查時不易發現,因此雛幼鳥數量會明顯低估,族羣總數也會低估。另,去年7月中調查,小燕鷗多已孵化,甚至南返,因此今年提早3周進行,差異在巢數會較多,雛幼鳥數會較少,因爲有些尚未孵化。

桃園市野鳥學會今年動員40位義工,調查39公里海岸線小燕鷗生態,共發現成鳥168只、雛幼鳥43只及孵化中巢數29個,和去年調查相比,成鳥減少40只、雛幼鳥增加8只、巢數增加10個。大園區竹圍漁港則有129只成鳥、41只雛幼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