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二十大報告 張登及:鄧小平典範淡出、習近平典範上場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資料照/黃世麒攝)

中共二十大報告昨(17)日出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觀察,從報告中可見「鄧小平典範淡出,習近平典範上場」。他解釋,前兩任領導人都是延續鄧小平典範,但習近平現在有自己的路線。

張登及今日出席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與臺大政治系合辦的「解讀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座談會時,作上述表示。

張登及統計,「改革」一詞於十九大報告中出現69至70次,二十大報告中卻不超過30次;「開放」一詞在十九大有38至40次,本次僅出現不到20次。換言之,「改革」與「開放」在二十大報告中出現的頻率,較十九大減少約50%。他還補充,二十大報告中的「開放」多指向「高水準的開放」,也已不同於過往30年所指涉的意義。

張登及認爲,改革開放還是存在,但詞頻減少,他將此現象詮釋爲「改革變成完善,開放變成治理」:過去的改革是向外取法,如今改革於報告中轉爲「健全、改進、創新、完善」等其他詞彙,代表中國認爲自身於發展上有所進展,可在自信上進行改革,展現所謂「中國模式」、「中國故事」等。開放變爲治理的道理亦同,強調全面依法治國、高水準開放、更多的經濟監管即是這種過程的顯現。

張登及於會後進一步向本報解釋,第三個歷史決議與二十大報告顯示,在中共歷史與中國近代史上有三大典範,第一是毛澤東建國的「站起來」典範,第二是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富起來」典範,第三是習近平新時代的「強起來」典範,而強起來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他說,毛澤東的治國方略強調鬥爭,鄧小平強調開放,江澤民與胡錦濤則是鄧小平典範的延續。然而,習近平已非延續鄧之典範,而是選擇性地採取前任諸位領導人的措施,「習近平本身的主動性更強,已離開這些框架」。

張登及另於會上表示,中國政治非常重視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這主要是指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中國發展不足暨不均衡之間的矛盾。此種矛盾雖仍可見於二十大報告,但是另一條未點名的「中美矛盾」被鑲嵌到中國發展的矛盾當中。他解釋,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所形成的百年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產生矛盾。過去,中國發展是藉助外部科學技術與制度,去克服自身主要矛盾,但現在外部因素反而成爲重要挑戰,這非常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