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慈醫生態覆育造景 串聯方圓5公里淺山物種

臺中慈濟醫院改造院區門面成爲埤塘溪流,陸續放養石賓、溪哥、田螺等水生動物。(臺中慈濟醫院提供/王文吉臺中傳真)

臺中慈濟醫院生態造景步道選用孓遺植物水杉、藥用植物梅葉冬青等臺灣特有種植物。(臺中慈濟醫院提供/王文吉臺中傳真)

臺中慈濟醫院生態造景步道選用孓遺植物水杉、藥用植物梅葉冬青等臺灣特有種植物。(臺中慈濟醫院提供/王文吉臺中傳真)

生態園區主要以地下水井爲水源,另設25噸容量的「雨撲滿」,雨季時可儲水,取代井水使用。(臺中慈濟醫院提供/王文吉臺中傳真)

臺中慈濟醫院於院區打造綠意盎然的生態園區,有助舒緩病人心情。(臺中慈濟醫院提供/王文吉臺中傳真)

臺中慈濟醫院於院區打造綠意盎然的生態園區,有助舒緩病人心情。(臺中慈濟醫院提供/王文吉臺中傳真)

臺中慈濟醫院於院區打造生態池,覆育造景初見成效。(臺中慈濟醫院提供/王文吉臺中傳真)

臺中慈濟醫院歷時半年完成臺灣首見設置於醫院院區的生態園區,整建過程以現有土石爲基底,更考察醫院後山的淺山動植物生態,串聯方圓5公里的生態系統,提供病人與同仁優質的休憩空間。施工總監蔡文鬆看到後山鳥羣飛到園區活動,高興地說已看見初步成果。

生態園區依地勢營造出沼澤、埤塘及淺山溪流兩種生態系統。蔡文鬆表示,國外許多醫療機構做療愈花園,臺灣也有醫療機構做荷花池或景觀園區,但臺中慈濟醫院的生態地景着重「培育」,並連結周遭5公里區域生態,強調呈現原生、在地,讓人與景觀有高度連結。

原地施做埤塘溪流並不容易,蔡文鬆說,先要原地夯實,再手工敷抹黑黏土確保厚薄均勻,接着鋪上厚1.5釐米熱融接合的PVC雨布及不織布,不只防滲水還要節水,等不織布將來逐漸形成生物膜後形成防水層,滋養生態。

生態園區主要以地下水井爲水源,另設25噸容量的「雨撲滿」,雨季時可儲水,取代井水使用。水池邊也有硝化池以生化棉硝化菌,有效維持水質清澈與穩定,水流進入硝化池前,另設樹葉收集器減少水循環設備堵塞。

造景植物8成以上都選用臺灣原生種,蔡文鬆指出,包括孓遺植物水杉、藥用植物梅葉冬青等,都是臺灣特有。其餘2成是因應造景選用的園藝植物。植物外貌會隨着季節變化,蔡文鬆表示,主要是讓人能透過視覺觀察到環境變化,感受到四季更迭與大地更親近。

兩處造景已接近完工,近期植入燈心草、臺灣萍蓬等水生植物,陸續放養石賓、溪哥、田螺等水生動物。不到一週,已發現鳥類、蝴蝶來到生態區,甚至水黽也悠遊滑行。蔡文鬆表示,如放養魚類開始繁衍仔魚,就表示生態覆育造景初步有成,期待能吸引更多物種到來。

護理之家資訊專員陳重光因業務須往來兩院區,常經過生態造景步道,空閒時也會駐足欣賞淺山溪流。照服員廖德蓉很喜歡生態造景,上下班經過時,偶爾會拍照與親友分享。來注射疫苗的張先生說,印象中的醫院多是冷冰冰建築,生機蓬勃的造景有助舒緩病人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