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竹產業發展困難多 學者:須引進高效能機械化

羅凱安指出,臺灣竹林資源豐富,但近30年來因爲人力老化、工資及作業成本高,許多竹材加工產業煉已外移或消失,加上中國大陸、越南低價竹產品輸入、替代品增加,也缺乏經營與投資創新意願,且竹林經過20-30年未經營,技術、人力不足,加上經營規模不大、作業缺乏效率,因而供貨不穩。(李柏澔攝)

臺灣竹林面積約18.3萬公頃,佔森林覆蓋面積8%,推估竹材的蘊藏量約有15.8億支,竹種歧異度爲全球最高,原生竹種高達25種,氣候因素使竹材較其他國家品質優良。然而面對鄰國低價競爭、國內生產與技術出現斷層等,學者指出,竹產業必須引進高效能機械化,否則前端成本過高將侷限利用與發展。

根據農委會林業統計,2016年前全臺竹材生產量每年可達200萬支以上,其中以原住民保留地爲生產爲主力(平均約85%) ;2016年後全臺竹材生產呈現逐年驟減至50-70萬支,2017年起全臺竹材產業缺料情形嚴重。

竹材進出口部分,臺灣的竹材進口價值遠大於出口價值,2001年至2019年出口價值維持6至8億左右,2020年出口價值跌破3億,2017年後竹材進口價值急劇攀升,進出口差額超過10億,同年國產竹材產量與價值亦呈下降趨勢,國內市場需求由進口竹材製品替代。

農委會林物局造林生產組科長王芳表示,竹子非現今主流使用材料,產業規模小也無法大量穩定生產竹製產品;此外,生產或技術斷層及人員老化、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產品低價競爭,加上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也降低了生產意願。

屏科大森林系教授羅凱安指出,臺灣竹林資源豐富,但近30年來因爲人力老化、工資及作業成本高,許多竹材加工產業煉已外移或消失,加上中國大陸、越南低價竹產品輸入、替代品增加,也缺乏經營與投資創新意願,且竹林經過20-30年未經營,技術、人力不足,加上經營規模不大、作業缺乏效率,因而供貨不穩。

羅凱安表示,竹叢久未整理導致竹叢大、無用倒竹多,爲解決上述現象,故需要有先整理叢基的機具,也就是竹林收穫要引進機械化作業,畢竟現在人力嚴重不足,機械化已經勢在必行。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臺灣竹產業若要發展,前端集材人工成本就不能太高,如何機械化省工就是重點,否則讓建築界、工藝界回頭使用竹材時都會偏貴,未來使用空間也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