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出爐 爲臺灣找解方更看見在地韌性
臺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右五)與臺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周俊吉(左六)共同出席臺灣地方創生基金會一週年記者會。(圖/業者提供)
臺灣地方創生基金會今日舉辦週年成果交流會,現場邀請致力推動地方創生髮展之政府、學界、企業、民間代表與地方創生團隊夥伴外,會中同時對外發布「臺灣地方創生體檢報告」,這份體檢報告不僅是臺灣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更是自2019地方創生元年啓動以來,涵蓋面向最廣、集結第一線團隊資料之地方創生調查報告,無論是對政府未來政策發展、瞭解地創樣貌或是提供地創團隊營運規劃,甚至企業ESG投入策略,都可找到多元解方。
政府自2019年初覈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隨後就遇到百年大疫,以至於地方創生的第二、三年,始終被疫情陰影籠罩,臺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表示,基金會選擇在去年2021年疫情嚴峻之際成立,就是希望與政府資源互補,集結民間關注地方創生的力量,由基金會發起創生平臺串聯角色,給予全臺各地的創生夥伴團隊支持,協助團隊整合與對接資源。時值基金會成立週年,特別委託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羣「遠見民意研究調查」進行全臺地方創生團隊調查,希望透過第一線數據與資料收集,瞭解從2019-2021年這三年來,地方創生團隊組織樣貌、遇到的營運困境與疫情挑戰爲何,及政府政策契合性等,而體檢的成果,更將成爲基金會未來努力的方向。
這份全臺首份的地方創生體檢報告,主要從組織樣態、服務內容營收、營運願景、疫情挑戰、政府資源五大內外部面向來進行調查。本次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團隊成立時間在5年內,佔受訪團隊的35.1%,成立時間爲6~10年,佔29.8%,正顯示創生團隊多爲新成立組織。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中發現除了青壯人力是創生主力外(創辦人年齡介於30-39歲佔42.5%),負責人年齡65歲以上者佔24.2%,印證地方創生是「全齡共創」,絕非只是年輕人的事,世代合作更能爲地方創生挹注不同的活力。在服務內容上看到團隊「從在地文化找到產業DNA」,團隊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前三大排名爲「觀光旅遊規劃」(68.1%)、「農產品整合行銷」(58.5%)、「環境教育、友善農業」(56.9%),這些服務內容多與在地對接,顯現獨特在地性,顯示團隊在創造自己產業同時,也朝振興地方產業目標邁進。
臺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公佈臺灣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圖/業者提供)
面對疫情挑戰,原本憂心各地的地方創生團隊能否挺過風暴?所幸調查發現,雖然近九成團隊營運受到疫情影響,但絕大多數團隊沉着應戰,有85.6%的團隊針對疫情進行營運調整,包括「開創第二商品/服務」 (48.9%)與「導入新數位工具」 (38.3%),「積極轉型展現在地韌性」,將危機化爲轉機。在發展痛點上,人才與資金是關乎企業永續發展的兩大關鍵資源,本次調查在問到營運困境的時候,高達70.7%的團隊直指「團隊人才不足」,人才是推動地方創生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如何留才與吸引人才,也成爲團隊營運與政府施策未來重點。
陳美伶指出,自政府創生政策提出以來,短短三年時間即能如此深層擾動地方,即便還有許多困難需克服,但我們仍看到臺灣永續希望。2022年臺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平臺已集結了140個創生團隊夥伴,而體檢的成果,除了提供給關注地方創生的各界人士,也將作爲基金會未來努力方向。地方創生是一個沒有期程的永續計劃,必須傾聽地方聲音,隨時滾動規劃,讓內容、方法更符需求,才能爲臺灣的區域均衡發展提供有效解方,未來我們將持續整合民間力量,讓創生平臺發揮更大功能,協助各地萌發的創生行動成長綻放,讓臺灣這一代人可以安居樂業,下一代可以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