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奶茶、咖啡還是功夫茶?從茶飲文化看兩岸

茶藝師煮茶。(作者提供)

關於茶,雖然一直都有在喝,但對於一個從小生長在臺北的八零後,在臺灣接觸的卻很少。

當我小學的時候,珍珠奶茶在臺灣就是一種很普遍的飲料,我家附近有間「七裡亭」泡沫紅茶店,珍珠奶茶味道濃郁,珍珠Q彈,價格實在,是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的一間飲料店,那時舅舅經常會學習七裡亭的珍珠奶茶做法,自己製作珍珠奶茶。珍珠奶茶不加珍珠,有一個很典雅的名稱,叫做「金香奶茶」,而金香奶茶的做法,是將紅茶包煮開,再加上牛奶或奶精粉,放入金屬製搖搖杯,再加入冰塊、果糖,用力搖勻後,就是一杯香醇濃郁的金香奶茶,爲什麼不加珍珠呢?因爲珍珠的熬煮太過麻煩,所以就很少自己製作,用買的還比較方便。這杯金香奶茶陪伴着我許多的熬夜苦讀的歲月,是我的第一杯茶。

直到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在新竹就讀玄奘大學,學校是所佛教團體成立的學校,學校附近有個學生住宿聚集的地方,名叫「大莊」,是當地三所大學(玄奘大學、中華大學、元培科技大學)學生生活與休憩之重要的場所。貫穿其間的,是兩條交叉的道路,在這兩條街道上,密集的開了十多間泡沫紅茶店,由於競爭激烈,泡沫紅茶店削價競爭,一杯700cc的紅茶、綠茶、清茶只要十塊錢臺幣(大約人民幣2塊錢),對於學生來說,這種「俗又大碗」的隨手杯,可以騎着摩托車停到店前,付帳後放入耳掛塑膠袋裡,掛在摩托車龍頭上,邊走邊喝,比起便利店賣的飲料,無添加防腐劑,大杯又便宜,對平常騎着摩托車趴趴造的大學生來說,是相當方便的飲料。

在讀大學的閒暇時,經常與好友去拜訪新竹當地的耆老,在話家常時,免不了的就是砌一壺茶,在茶香中聽耆老們講各種人生閱歷,談到了晚餐時間,耆老就邀集他的好友們,擺出一桌酒席,介紹給我們認識,在一瓶瓶白乾酒、臺灣啤酒、威士忌中,酒酣耳熱的從長輩那得到更多的寶貴經驗,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2008年大學畢業後,我回到臺北生活,那時7-11以「CITY CAFE」品牌,請當紅女星桂綸鎂代言,以都會風、現代感爲概念,廣告詞「整個城市就是我的咖啡館」,將咖啡的通路打開。時下的年輕上班族們,深受其影響,每天早上,總是看見無論年輕或中年的上班族,人手一杯7-11的咖啡,是一種生活的常態,而午休後的時間,泡杯咖啡提神,也成爲不少人的生活習慣,喝咖啡,不只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品味,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而我這個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更是深受其影響,每天早上總要去7-11買杯熱拿鐵,感覺自己的生活品質又向上提升了一步,這是珍珠奶茶或是酒所無法替代的。

在電視劇《我可能不會愛你》中的女主角林依晨飾演的「程又青」,是一個事業上的女強人,標準的上班族,她在劇中拿着保溫杯,走進咖啡店,跟店員說「double mocca」,將在城市中工作的上班族,在忙碌之餘,用零碎的時間在店中購買咖啡,即使在忙碌的時刻,也能夠享受一杯香濃的咖啡,是一種小確幸的具體表現,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影響了,但在頻繁的工作壓力下,我也喜歡像程又青一樣,享受一杯濃醇的咖啡,可以在辛苦的工作中帶來幸福感。

政治大學的後山,是貓空,曾經是臺北市最大產茶區之一,茶區上古道縱橫,是爲運送茶葉所開闢,是臺北茶藝及夜景勝地。找一個週末的夜晚,邀集三五好友,騎着摩托車,到山上的店家,點幾道好菜填飽五臟廟,再砌壺好茶幫助消化,佐以依山延展出的夜景,彼此分享心情,是能與朋友共享的歡樂時光,我想起《倫語‧先進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點沂水舞雩之樂,大概也差不多是這樣吧。貓空,這個美麗的地方,許多的複合式茶店讓這裡的賓客絡繹不絕,而在2001年由知名小說家藤井樹撰寫的愛情小說《貓空愛情故事》,以貓空爲名譜寫出美麗的愛情故事,讓每年來此朝聖的讀者絡繹不絕,加上同名單曲,讓上貓空約會的戀人們,增添浪漫的氛圍,這是屬於臺北人的浪漫飲茶文化。

2018年,我來到廈門工作,對於大街小巷星羅棋佈且裝潢精美的茶葉店感到驚歎,而茶葉店中常備的桌子、茶盤、茶具,而蓋碗的用法是我在臺灣沒見過的,而每間店都有專業的茶藝師負責煮茶,供客人品茗,讓客人能夠圍桌而坐,在品茗的同時,談事情話家常,如有私事要談,許多茶店也備有VIP室,讓客人可以擁有私人的空間,談事情不會被打擾。

在臺灣,我很少接觸茶葉行,而我能想起的,大概是兩位朋友家中開的茶葉行,都是屬於古早雜貨鋪的方式在經營,而且因爲缺乏新的客源,多是經營老客戶爲主,店中所擺的僅一張茶桌,沒有像廈門那樣穿着漢服的女性店員泡茶,多爲老闆親自爲客戶泡茶,茶葉的通路多爲大型賣場,路上也很難見到茶行,與廈門每個街頭巷尾總有幾間茶葉店的盛況差異頗大。臺北街頭巷尾能夠看到的,是泡沫紅茶店和咖啡店,上班族們總是喜歡在店中點杯咖啡,打開電腦處理着公事,而許多咖啡店,會在店中擺着各種書籍,讓文青們在喝着咖啡時,也能夠閱讀來度過一個充實而悠閒的時光。

在來到廈門前,其實很少喝茶,買的茶葉也頂多是立頓紅茶包,朋友從澳洲帶回來送我的twinings英式紅茶,是我的最愛。來到廈門後,有一羣志同道合的同事,經常在海堤茶葉泡茶,也因此,我成了海堤茶葉的常客,經常跟他們泡在茶葉店裡,也因此漸漸地認識了一些茶葉的品種,但也只知道最常喝到的是巖茶、大紅袍。雖然也買了不少茶葉,自己喝或送人,但對茶葉的製作過程,卻也是聽過但未曾親眼目睹,雖然在臺灣在貓空經常看到茶園,但都只能在園外看,沒有走進茶園認識茶的機會,這次從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獲得廈門外圖集團舉辦「第四屆海峽兩岸青年共享閱讀季」活動的資訊,看到有可以走入茶莊品茶的機會,我當然抓緊機會報名。

活動的第一站,是來到安溪雲嶺茶莊,鐵觀音的故鄉,看着山谷間的雲霧嫋嫋,茶樹與天地連成一片,而山莊靜謐的佇立在其間,新鮮的空氣洗滌我剛從城市帶來的塵埃,內心也跟着寧靜了下來,領隊提醒我們到房間放行李後,到會議室參加讀書會。走進房間,房間的設計也是典雅不俗,桌上的茶具和茶葉一應俱全,不愧是以茶葉爲主的山莊,一般旅館最多隻會有簡易茶具或咖啡包,貼心地讓我們就算在外地居住也能享用好茶。

走進佈置好的會場,桌上兩本書,一本是外圖製作的筆記本,一本是夏煒老師著作的《等茶》一書,兩本書都是無線膠裝,相當好翻閱,筆記本的紙質更是優質,用鋼筆書寫也不會暈墨,女主持人爲我們介紹了夏煒老師,並請夏老師爲我們開始了精彩的演講。夏老師從茶的分類,到茶的歷史,然後是從茶與儒釋道三家的關係,熱愛品茗的歷史人物,旁徵博引關於茶的詩詞,鉅細靡遺且深入簡出的演說讓我們如沐春風。

趙樸初《茶詩》: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夏老師在介紹這首詩的時候說:「知其然不知其所然。」這首詩讓我想起讀大學時特別喜歡讀的一本小說《夜不語詭秘檔案-茶聖》故事裡積公大師說的話:「茶有三德:一是坐禪通夜不眠;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清神氣;三是『不發』,能抑制性慾。」這首詩大概就是上首詩的源由吧,雖然小說的內容隨着歲月多數已忘記,但這段話一直在我心裡,每當我喝茶的時候,就不時想起,而每當我靜坐,因雜念過多而靜不下來,就會泡壺茶讓思緒理順,沉靜思緒後再靜坐,會有不錯的效果,也親身驗證茶有三德的說法。

「從來佳茗似佳人」,夏煒老師用蘇軾的詩作開場,講述東坡居士愛茶且豁達的人生。從小我讀蘇軾的詩詞散文,對於蘇軾先生詩詞書畫的成就感到崇拜,卻也因他仕途坎坷而感到心疼,他一生短短的64年,歷經新舊黨爭、烏臺詩案,被奸人構陷,不斷在貶官、升官中度過。

聽完演講,鐵觀音茶製作技藝大師帶着我們戴上斗笠,綁上茶簍,進到茶園中採茶。這是我第一次走進茶園採茶,走在茶樹中,呼吸着茶特有的香氣,真有種「人在草木間」的感覺,大師在茶園中帶大家繞了一圈,演示採茶技巧,並讓我們實際演練後引領我們回到工廠,將剛剛採到的茶集中一處,大師一步一步教導我們,從曬青、搖青、殺青、揉捻、包揉等步驟,對於城市小孩來說,這是一種特別的體驗。

晚餐是在雲嶺中央擺起了燭光晚餐,每桌六人,中式菜餚,是相當美味的菜色,當天下點小雨,在雨中有種朦朧美,加上燈光美氣氛佳,大家都吃得讚不絕口。晚餐後是在雲嶺山莊前門搭建舞臺,主辦方讓我們在舞臺上唱KTV,雖然有點小雨,但不減其中的樂趣,夏煒老師也與我們同樂,唱了幾首感人的歌曲。團員中有人組織在茶廳中玩起了狼人殺,我們便一羣在門外唱歌,一羣在門內廝殺,在門內還可以聽到外面的人的歌聲,不可謂不熱鬧,廝殺到高潮,歡笑不斷。

隔日清晨,在細雨朦朧的山氣中,我們搭上車返回廈門,走入三影堂,展覽很精彩,看了不少珍貴的攝影叢書,也在黃舒萍老師的引導下使用藍曬法制作了屬於我的客製化書籤,我用自己寫的字和樹葉,做成獨一無二的書籤,團員們做的都很精美,用自己製作的書籤看書,特別有感覺。

這次活動,給了我許多不一樣的體驗,也認識了許多優質的夥伴。臺北與廈門隔海相望,同樣是閩南語系的城市,但文化各異,從飲料文化就可見其縮影,在臺北,傳統茶葉的喝法,隨着都市化及工作步調的增加已經鮮少人在使用,畢竟在步調飛快、分秒必爭的地方,很少有人能夠悠閒地坐下來煮茶泡茶,而喝茶似乎大多轉變爲泡沫紅茶爲主流吧。在廈門,喝茶的人很多,無論是在公家機關、居民委員會、公司行號,乃至家家戶戶,都可以看見有茶具專門用來喝茶,這些都是在臺灣看不見的現象。

但在我接觸的廈門青年人,其實喝茶的族羣也是越來越少,雖然許多茶葉公司很努力的在推廣「小小茶藝師」之類的活動,讓孩子學習泡茶的知識,但如果沒有增加新的文化創意,咖啡及泡沫紅茶會逐漸取代喝茶的族羣,喝茶的人會老去,只有不斷的創造新意,使茶葉進入青年人的生活中,才能讓飲茶文化不斷傳承下去。(朱天奇/八零後創業臺青)

(本文來源:「兩岸青年」公衆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