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天府之國 印象成都(上)

巴蜀的地形是出了名的險阻,連「天上謫仙人」都認爲坎坷難行,說是:「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送友人入蜀〉)。不只如此,高危之勢使行川之難有如人生,無怪乎李太白一而再、再而三地長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不過,四川冠天下的景觀確實值得人們爲之跋涉勞頓,有道是「劍門天下險,青城天下幽,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笑傲江湖》中的青城派、「魚在天上飛,鳥在水中游」的九寨溝、《倚天屠龍記》中的峨眉派,無非令人心馳神往的名勝。此外,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也是令人融化的「景點」之一。

至於顏色刺目而味道酸辣的川菜,就算不上課讀書、不追劇看電視,應該也是衆所周知。

地勢險惡之名遠播

都說四川是「天府之國」,其風土人物,《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曾藉其筆下角色張鬆之口略陳梗概:西蜀益州的別駕張鬆奉主公劉璋之命出使曹魏,與曹操的主簿楊修有過一番對話。楊修首先問候張鬆:「蜀道崎嶇,遠來辛苦。」生活於中原的楊修問候從益州遠道而來的張鬆,不是用一般的「風塵僕僕」或是「舟車勞頓」,而是直接道出「蜀道崎嶇」,可見四川地勢險惡之名遠播,連中原的人都有所耳聞。

一陣客套話過後,楊修切入正題,問及巴蜀的風土和人情。張鬆回答:「蜀爲西郡,古號益州。路有錦江之險,地連劍閣之雄。回還二百八程,縱橫三萬餘里。雞鳴犬吠相聞,市井閭閻不斷。田肥地茂,歲無水旱之憂;國富民豐,時有管絃之樂。所產之物,阜如山積。天下莫可及也。」至於人情,「文有相如之賦,武有伏波之才,醫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隱。九流三教,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不可勝記,豈可盡數?」張鬆接着又極盡誇張之能事,將四川人才之良多形容得天花亂墜:「文武全才、智勇足備、忠義慷慨之士,動以百數。如鬆不才之輩,車載斗量,不可勝記。」(《三國志通俗演義》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

風光特出親身體會

這是入蜀之前,我對四川的印象——景緻再怎麼誘人、風光再怎麼特出,都僅止於傳說。直到遊川之後,傳說一一經過檢核,我的成都印象纔在耳聞親見與口味親嘗中真實而具體地形成。

原來「成都」之名可以上溯至周朝先祖:周太王古公亶父遷移到岐山下,因爲此地「一年(可以)成邑,二年(可以)成都」;「成都」因此得名。(樂史:《太平寰宇記‧劍南西道‧益州》)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鑿山填江修成都江堰,有別於世界上其他的水利工程:絕大多數的水利工事皆是築壩以截水分流,而都江堰並未建造一堤一壩,卻依然能夠完成截水分流的工程;而且持續二千餘年,至今仍作用着,灌溉、滋潤着成都平原。有「都江堰實灌一千萬畝紀念碑」爲證——事實上,這是一九九四年所立,都江堰現今的灌溉面積早已超越當年。

東漢末年,張陵在青城山結茅廬、傳道術,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於焉興發;青城山遂成爲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差不多與此同時,佛教也傳入四川,峨眉山成爲佛教的據點之一;此後更成爲釋家的重鎮,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遺產,峨眉山及樂山大佛則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這次成都之行享受了「青城天下幽」,而不及「峨眉天下秀」,因爲主要活動範圍在都江堰市和成都市區。登臨青城山時,導遊屢次提醒大家量力而爲,不必定要攻頂;然而我並不覺得青城山有多大挑戰。況且即使青城山一如蜀道之難,爲了山上的雲霧繚繞及其予人的飄飄欲仙之感,費勁登上一定的高度是必須的,也是值得的。

當志工伺候大熊貓

此行還有一件同樣艱鉅而值得的任務:在大熊貓基地當志工。當志工伺候大熊貓可是非同一般的志工:得事先申請,而且必須提出健康證明,在上工前還得再次簽署安全協議。伺候大熊貓有特定的工作服,若是爲其預備窩窩頭等膳食,服裝、配備等的要求就更加嚴格。

當天微雨,套上工作服後又加上軍服般的迷彩雨衣,才終於可以上陣。我們分別爲每隻大熊貓剷除排遺物、打掃房間(當地的工作人員稱大熊貓宿舍爲「別墅」)、搬運並堆積竹子。在雨天干這些粗活與我原本幻想的工作截然不同,使上工前躍躍欲試的我還沒完工就越來越佩服這裡的工作人員——有愛才有熱忱,有熱忱才能持續這份工作啊!尤其參觀導覽時,聽到講解員的解說,知道更多服侍大熊貓必須照顧到的細節,就越發對大熊貓工作者刮目相看。導遊特別提到:小時候的大熊貓名叫「熊貓幼崽」或「熊貓寶寶」,而非「小熊貓」;「小熊貓」是另外一種動物。

(待續)(風流/臺灣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