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衆是用何種標準來看待兩岸議題?

劉性仁

臺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接受新華社等媒體專訪時指「一箇中國並不是問題」,引發討論。他解釋,一箇中國的重點是內容,不是符號;兩岸應在現有的政治基礎上,以互相認識、互相瞭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原則,促進交流,增加善意,也讓兩岸人民可以追求一個更好的共同未來,這叫做「一五新觀點」。他更提出兩岸一家親,講出一些連馬政府都未曾講過的話,柯文哲爲了臺北市必須與大陸展開城市交流,對大陸釋放善意,雙城論壇功能性也是目的性,也不見有民衆反彈,民進黨紛紛對此替柯緩頰,但面對亞投行參加問題,明明對臺灣未來發展有好處,臺灣方面也堅守尊嚴及立場,卻引發外界反彈,民進黨還大肆批評,這是甚麼樣的雙重標準?難道柯文哲及民進黨處理大陸問題就不是黑箱嗎?人民對於民進黨執政縣市首長進行兩岸交流就完全瞭解?對於柯文哲的談話標準是如此的低?只聽其言而不觀其行?倘若如此臺灣未來對於大陸交流及處理方式將是相當危險的,因爲因人設事因黨設事。

姑不論聽其言觀其行,光是前倨後恭,外界對於兩岸議題的處理,顯然就有藍綠不一樣的標準,對於個人也有不同的容忍程度,藍營綠營人士今日若講出像柯文哲這樣的談話及觀點,試問還有政治空間嗎?恐怕換來的是更多抗議的電話:馬政府今日所面對的各項兩岸議題,現在的民進黨執政縣市同樣也會面臨到,以後執政後更會面臨到,考驗只會越發嚴峻,形勢及籌碼只會對臺灣更加不利,倘若臺灣社會沒有采取一致的標準來面對兩岸議題,以反馬、反國民黨、反馬政府來作爲處理兩岸議題的標準及依據,那麼兩岸問題的處理是很危險的,甚至會爲臺灣帶來翻天地覆的變化及情感上的落差,恐怕只有綠營及柯p才免於被扣上出賣臺灣的帽子,即使他們講出一些連藍營人士都說不出口的話,究竟言行如何一致?不僅大陸當局需要更仔細的判讀,美方及臺灣民衆也必須仔細思考。

明明亞投行意向書對臺灣未來發展有利,美方也知道狀況,抗議民衆還要如此,顯然提出的對象有問題,如果換成柯p及民進黨提出,其還會不會反彈?大家是否對於亞投行的參與有充分的瞭解?還只是逢中必反的再一例證;民進黨人不斷在言語上表達對於中國大陸的善意,也肯定兩岸交流及發展的重要,但只要在面對兩岸議題的關鍵時刻,總是會出現言行不一的情況服貿、貨貿、兩岸監督條例、亞投行參與等議題通通都是如此,似乎把抗議的對象全都針對馬政府,顯現人民對馬政府的不信任,但難道除馬政府以外,通通都可以沒有阻力順利推動兩岸議題嗎?還是根本不想推動兩岸任何議題?倘若如此,就期待民進黨趕快執政,將兩岸應當推動正確的事,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及攸關兩岸民衆利益的政策及方案趕緊推動,畢竟臺灣不能再等下去,但情況好像又不是如此;反馬與反中好像已經分不清楚了,夾雜恐懼及憂慮,人民真正關心兩岸未來發展嗎?這些核心問題若沒想清楚,恐怕臺灣尚未找出面對兩岸議題的真正態度

事實上,在有尊嚴的原則下,創造最大利益,是臺灣加入亞投行的最重要考量,且參與亞投行符合整體利益,馬政府將循兩岸既有管道向亞投行籌備組織遞交參與意向書,表達參與亞投行的意願。畢竟唯有成爲創始會員,參與制定有關會員權利義務章程,才能確保臺灣的權益。對此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換成是柯p及民進黨,是否會在有限的時間提出意向書?恐怕也不無疑問。說穿了,馬政府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可以,都會遭受黑箱及出賣臺灣的指責。

總之,人民已經養成習慣了,一時半刻也很難改變,馬政府講再多亞投行參與的必要性也無濟於事,但臺灣民衆需要思考,我們對於兩岸議題的處理究竟應當採取甚麼樣的標準及態度?如何看待不同政治人物間的言行?否則我們永遠也找不到一套正確處理兩岸議題的方法,而只能在抗議與衝突聲中,突顯朝野政治歧見及意識形態對立,糾葛在反馬與反中情結中而找不到出路,這對臺灣的未來及民衆生活,難道有正面的助益嗎?當我們面對不同層級的政治人物的言行,找不到一套公正客觀評判標準,那麼臺灣將永遠原地踏步,這難道就是我們期待的未來嗎?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