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峽之戰:新舊艦船技術的流派爭鬥

公元17世紀初,隨着東印度公司崛起,遠東水域的貿易競爭日益激烈。戰場沿航線蔓延至日本水域,順帶將整個臺灣海峽暴露在世界面前。由於這裡是聯通東西南北的要衝,也是無數商船首選的必經之地,自然會吸引來大批不懷好意的劫掠者。尤其是以挑戰者身份出現抵達荷蘭人,更是喜歡將海峽作爲自己打秋風的狩獵場。既能擄掠從馬六甲、澳門送往長崎的絲綢或香料,也可以汲取由馬尼拉送往廈門的美洲白銀。

正所謂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溼鞋。即便是經驗再老道的獵人,有時也會在陰差陽錯中淪爲被獵殺對象。公元1618年的臺灣海峽之戰,就是這麼一段充滿戲劇色彩的黑色幽默。

第一艘抵達日本的荷蘭商船複製品

早在1600年,第一艘荷蘭商船冒險抵達九州島的臼杵市,從而開啓西北歐與日本的交流渠道。很快,掌握全局的德川幕府就做出決斷,逐步強化同新教國家的外貿聯繫。換言之,傳統的西葡商人利益受到嚴重侵奪,還經常因傳教士問題飽受牽連。他們既沒有辦法阻止荷蘭人在1609年建立平戶商站,繼而又被動捲入1614年的全面禁止傳教令。

起初 抵達日本的荷蘭商人被安排居住在平戶

即便如此,彼時的幕府尚不準備切斷傳統友誼。由於葡萄牙人的勢力依舊遍及印度和東南亞,可以提供不少荷蘭人拿不出的好東西,故而繼續讓對方到長崎完成交易。只不過嚴格限制訪客活動範圍,用一條人工挖掘的溝渠,圈定起後來的出島地界。於是,由澳門通往這裡的既定航行,就成爲東印度公司的眼中釘和肉中刺。幾乎每個船長都有權利或義務,攻擊他航行途中遇到的“西葡競爭者”。哪怕只是搞轉手販運的明朝中間商,也很容易被判定成對立陣營。

後來給荷蘭人居住的出島 原先是爲圈禁葡萄牙人建造

另一方,開通超60年的澳門-長崎航行,正由於葡萄牙帝國的衰敗而走向落寞。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官員和商人都財力受損,無法再每年都負擔大型遠洋船隻費用。於是就退而求其次,經常用尺寸較小的中型槳帆船予以替代。不僅是因爲能勉強通過深水區,還在於可臨時遁入沿海峽灣,避免在半程中遭遇不測。譬如當船隻通過臺灣海峽,就可以選擇到廈門、泉州等地躲藏,稍作歇息後再從容趕路。

葡萄牙人的中型槳帆船隊

公元1618年末,由莫里斯率領的槳帆貿易船隊便悄悄離開澳門港。他們一共有6艘船,全都裝滿絲綢、香料和各類手工藝品,並計劃將日本的白銀、漆器等特產帶回傾銷。然而,這次航行纔開始不久,就遭遇到突如其來的颱風襲擊。其中1艘槳帆船被直接掀翻,第2艘因過度浸水而被迫返回。於是只留下其他4艘船,結伴朝着臺灣海峽方向前進。如果運氣好,他們會迅速順風通過,反之則遭遇從爪哇趕來的荷蘭武裝商船。

許多荷蘭雙桅帆船 是用原先的內河船隻改造而成

不久,他們果然在海峽內遇到1艘東印度公司的雙桅帆船。這種船隻在荷蘭的定位,恰巧類似於中型槳帆船在南歐的作用,屬於較爲經濟的初級遠航船隻。但荷蘭人更依賴風帆動力,將每艘船隻的人工成本降到最低,甚至願意冒險用平底船改裝出航。這樣就有更多空間裝載貨物、補給品,順便在側舷安置多一點的防禦武器。在大部分情況下,她們都能憑藉風力、火力優勢,獵殺遇到舢板與落單的葡萄牙槳帆船。只不過這次的規模有些懸殊,才選擇跑路而非兇相畢露。

傳統的中型槳帆船 比低成本雙桅帆船速度更快

然而,東方的葡萄牙商販早就苦荷蘭人久亦。哪怕剛經歷過猛烈風暴,船上還滿贊貴重貨物,也要爲新仇舊恨做個清算。於是在莫斯利號召下,紛紛加速朝着雙桅帆船衝去。諷刺的是,當時的全裝帆船在順風環境中理應具備更快航速。但東印度公司爲節約開支,總是用偏平底的船隻跑遠洋業務。這麼做的好處是對錨地要求不高,也可以在緊急情況下選擇擱淺或到內河補充淡水。惡果則是航速偏慢,也無法涉足風浪過高的水域,註定在逆風環境中發生悲劇。

早期荷蘭雙桅帆船 爲兼顧成本和適用性而存有缺陷

相比之下,葡萄牙人的中型槳帆船結構更佳,採用非常適於航海的V型底部。雖然船舷較低、不太適於長期遠航,但在短距離的加速中非常好用。恰到好處的體量大小,還能支撐兩根桅杆,也就是在順風環境下如全裝帆船一般飛速自如。美中不足的缺點,就是像所有槳帆船那樣缺乏側翼火力,只能靠安裝在艦艏的小型火炮攻擊。但只要對方不是配有重武器的大型海船,這種缺陷就不是什麼致命因素。

槳帆船始終利用機動性躲入雙桅帆船的射擊死角

於是,非常搞笑的畫面在臺灣海峽上演。葡萄牙槳帆船一面拼命追趕,同時企圖用艦艏火力擊毀對方的風帆或船舵。荷蘭雙桅帆船發現自己速度不佔優,只能冒着降速和被命中險增加等因素轉向,用側翼的一排火炮進行還擊。但在顛簸的海面尚未找到準心,就被對方繞道另一端躲入射擊死角。荷蘭船長只能命人調整風帆角度,重新將雙桅帆船的另一側對準目標。可惜大炮僅發射1-2輪,葡萄牙人便再度移動至尾部。

由於機動性欠佳 雙桅帆船很容易被槳帆船包圍

經過幾輪極限拉扯,荷蘭平底船的低速劣勢暴露無遺,很快就被用划槳機動的4艘葡萄牙船隻包圍。眼看惡戰不可避免,荷蘭船長又會發現自己的船員數量太少,還多是身兼數職的聘用合同工。對方則可以把航行操控權交給黑人或馬來跟班,集合其他歐洲人爬上來奪船。對於素來缺乏封建武士傳統的尼德蘭商人而言,這樣的作戰模式非常要命,僅僅短兵相接幾個回合就已完全招架不住。幾分鐘後,他們選擇點燃火藥儲備,在爆炸的轟鳴聲中集體玉碎。

荷蘭的雙桅帆船 在無奈之選擇自爆

事實上,這場1618年的臺灣海峽之戰,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偶然因素。若非荷蘭艦船形隻影單,還可以靠集中火力等防守免於悽慘結局。後來的東印度公司,也逐步用新造的海船淘汰內河平底船,並通過增加繩索滑輪等方式進一步解放乘員雙手。但任何新技術徹底成熟前,表現都遠遠弱於傳統技能,十分容易在羣情激昂的圍攻中夭折崩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