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存放1.4萬束燃料棒 若地震恐爆末日核災

地震國告別核電日臺研究會今天邀請日本民主黨國會議員及「零核電之會」總幹事阿部知子(左三)、原子力資料情報室的核廢專家澤井正子(左二)出席研討會。(湯雅雯攝)

日本核廢專家澤井正子指出,圖中黑點代表地震敏感區,紅點則是蓋有核電廠的地方。(湯雅雯攝)

地震國告別核電日臺研究會今天邀請日本民主黨國會議員及「零核電之會」總幹事阿部知子、原子力資料情報室的核廢專家澤井正子,及新北市副市長陳伸賢、立法委員陳歐柏、前立委田秋堇、核工專家賀立維等人出席研討會,探討核廢料對於臺灣的危害。明天日本專家也是赴核二廠視察。

地震國告別核電‧日臺研究會長陳弘美表示,臺灣目前有14000束燃料棒,相當於10個反應爐的量,等於5萬顆原子彈,臺灣若發生核災,離核電廠250公里內都是災區。而且廢棄的燃料棒比一般燃料棒對環境的危害還要大。

此外,陳弘美說,原能會淪爲臺電的下游機構,球員兼裁判,已構成無人稽查的「組織災」。且原能會不合標準的「臺灣式乾式儲存」更是一個會貽禍萬年的技術災。核工博士賀立維指出,臺灣的核廢幹貯法,是不合標準的僞技術,且「無法取出」,這是會貽禍萬年的災害,迫使雙北市無法再遷移核廢,成爲最終處置場。

澤井正子指出,日本儲存燃料棒的廢料桶是一體成形,沒有焊接,但臺灣使用不鏽鋼焊接及混泥土外包,除了會產生應力腐蝕,焊接材料也會劣化,且臺灣核電廠靠海,海邊有鹽分也會因爲氯離子腐蝕,反觀日本、歐美連蓋子都是金屬或鋼鐵材質,沒有用混泥土。

澤井正子說,臺灣、日本、韓國等靠海的國家,空氣中帶着海風,更應該考慮鹽分腐蝕的問題,美國有用混泥土的儲存槽都是放在山上,而非海邊,且美國和歐洲的核電廠都蓋在沒有地震的地方,日本臺灣地震很多,但上面也有很多核電廠,歐美的地理條件跟臺灣完全不同,臺灣不能一味把歐美標準當作基準。長期關心核電議題的前立委田秋堇也說,萬一核一核二廠底下的三角斷層動了,臺灣將發生「末日式核災」,臺灣承擔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