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3%成年人受糖尿病之苦…AI健康照護可控管慢性病?

資通訊技術進步,醫療不再只是醫療,智慧醫療應運而生。示意圖。圖/Ingimage

全球型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公司報告,看好AI有翻轉醫療照護的潛力,分析指出智慧醫療將影響六大領域,包括慢性病管理、自主管理與疾病預防、疾病診斷、診斷分流、臨牀決策支援與照護服務。

今年起,健保署將行之有年的「家醫計劃」升級爲「大家醫計劃」,整合原糖尿病、初期慢性腎臟病等論質計酬計劃,讓病人在同一家院所就可接受完整醫療服務,更導入數位照顧模式,以利醫事人員客製化病人照護計劃。

國衛院也與華碩合作,建構生醫AI超級電腦檯版「國衛一號」。華碩提供

健保署、Google齊力對抗糖尿病

健保署日前宣佈,與Google展開5年期合作,啓動AI醫療照護研究計劃,首波以國內200萬名糖尿病患資料,建構疾病風險分級及預測模型。這也是Google臺灣首次與國家層級在健康領域展開合作。

健保署擬運用Google AI開發客製化模型,模型成果獲醫生、研究人員認可後,有助主動管理第二型糖尿病,及早轉至醫療院所接受治療。此外,有了穿戴裝置連結至這些數位健康方案,能幫助醫生了解病患及其日常生活行爲,提升患者的健康成效,減輕醫療體系壓力。

慢性病耗損醫療成本高,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指出,糖尿病影響臺灣逾13%的成年人口,每4位臺灣人就有1位患高血壓,對臺灣醫療保健系統,是相當沉重負擔。他也提及,這項合作是臺灣首例,初期聚焦第二型糖尿病,這是臺灣最常見、醫療成本最高的其中慢性病。

不過,外界擔憂有個資泄漏風險,健保署則強調採取「最高防護」,200萬糖尿病病患的資料處理爲第一步,所有資料將先由健保署匿名原始資料後,變成次級資料才進入雲端運算,算完後回饋健保,進行個人化的資料處理。Google會爲健保開創一個獨立的運算空間,當中只有健保資料,沒有其他資料整並進來,也沒有其他單位可以取得這些資料。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補充,運算後產生風險預測模型的智慧財產屬於健保署。

健保署日前宣佈,與Google展開5年期合作,啓動AI醫療照護研究計劃。取自健保署官網

醫界:AI健康照護鏈必須走過三階段

藉助資通訊技術進步,醫療不再只是醫療,智慧醫療應運而生。談到未來智慧醫療趨勢,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陳相國指出,發展初略可分三階段,第一,目前應用最廣泛是以AI取代大規模重複行政工作或診斷,如影像判讀等,目前許多醫院的放射科、病理科、眼科都已使用,協助醫師篩檢數以萬計的醫療影像。

第二,AI使用情境將從「醫院」移回「家庭」,如遠距監測、AI示警系統、虛擬輔助等,透過專業合作,讓AI與臨牀流程更緊密結合,醫院組織文化也將開始改變。第三,更多AI解決方案進入臨牀應用,並輔助醫師診斷決策,最後融入健康照護鏈,從醫療教育、疾病診斷至大衆健康維護,無所不在。

不過,要讓醫療注入AI的DNA,仍有待解決的難題。他說,受限法規,現階段醫療數據取得困難;其次,目前針對智慧醫療,健保補助有限,醫院經營缺乏推廣誘因;第三,臺灣ICT或積體電路產業雖相當發達,但目前投入相關領域意願仍偏低。

如何落實導入智慧醫療,陳相國建議,首先要盤點各階層健康照護層面痛點在何處,協助統整臺灣可釋出資料庫、已落地可分享的智慧醫療模型有哪些,並找出生醫產業具競爭力項目,協助智慧醫療成爲一種可負擔的落地政策。

他說,智慧醫療的數位基礎建設不可或缺,加上強化5G聯網,讓無線網路涵蓋偏遠地區,實現低延遲醫療應用,讓遠距長照、居家醫療不是夢。

另外,醫療資料庫要標準化,如推動全國電子病歷格式標準化、建立雲端生醫運算平臺,以及建置資料庫,才能數據共享,形塑新藥研發重要的人體生物資料庫。

陳相國也提及,智慧醫療要有長期妥善可用政策,讓視訊診療儘快完善進入醫療與健保給付體系,醫療日常與健保政策相結合。最後,適當放寬通訊醫療、智慧醫療科技的法律限制,規範醫療行爲。

(本文出自2024.06.23《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