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研究:閩南人瞭解原生族羣文化程度 高於客家人與原民

臺師大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由國文學系授鍾宗憲教(中)主持與研究團隊發現,「節俗」是最接近生活且最能展現生活總體的文化單元,內含思想文化與物質文化。(臺師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臺灣師範大學今(16)日公佈一份民調,超過5成的國人自認不瞭解原生族羣文化,不過閩南人對自己所屬原生族羣文化的瞭解程度,又明顯高於客家人和原住民族。

臺師大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由國文學系教授鍾宗憲主持,團隊成員包括各級學校教授、教師及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共計30人。經過4年多的討論,研究團隊認爲「節俗」是最接近生活且最能展現生活總體的文化單元,內含思想文化與物質文化,以此針對「國人對於文化、文化教育的看法」展開調查,以臺灣地區(包含金門縣、連江縣)爲調查範圍,委外電話訪問全國15歲至59歲民衆,其中接受調查的也包含新住民。

鍾宗憲表示,調查顯示,在國人族羣身份認同當中,閩南人約7成5,客家人約1成1,其次如中國大陸各省、 原住民、新住民等均不滿1成,和臺灣族羣佔比一致。

調查指出,關於文化教育的落實,過半數的受訪民衆認爲家庭教育最爲重要,超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這項觀點也反映在語文教育,有7成2左右的民衆同意「國語文、本土語文的能力弱化會造成傳統文化的流失」。

至於生活中最容易接觸文化的場合,調查指出,以「宗教祭祀」與「藝文展演」較高,其次包含「網路社羣」、「節日禮俗」、「影視閱聽」、「旅遊休閒」、「人際往來」與「日常飲食」等場合的佔比也高於2成。

文化教育的價值,以「培育品德涵養」的比例約4成4最高,其次依序爲「維護傳統習俗」、「提升生活品質」、「追求創新發展」,而「探究生命意義」、「符合世界潮流」的比例較低。若以單純學校教育來看,受訪民衆表示,語文類科、社會類科是求學過程中認識文化的兩大課羣。

針對調查結果在進行深探,臺師大研究團隊也觀察到學校教育現場變化。以入學考試的5大類科爲例,55歲到59歲民衆表示,從國文課程接觸文化教育內容的比例高於社會類科,其他年齡層均以社會類科的比例最高。受訪者子女全部都已成年者表示,從國文課程接觸文化教育內容的比例過半,沒有子女者或有未成年子女者均以「社會」接觸文化教育內容的比例最高。

臺師大研究團隊分析,12年國教提出的「探究」來彌補單純的知識學習,以及新課綱在國文課程的學習內容提出「文化內涵」、本土語文課程列出「社會與生活」主題,都可以精進社會類科的教學成效和增強本國語文課程的時代意義,同時也激發對於過往文化教材的重新思考。而且從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受訪者有未成年子女者對自己所屬族羣文化的瞭解程度,相對高於子女全部都已成年者、沒有子女者,間接反映出高中以下學校教育對於家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