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率全國之先 創新改革大一國文課

過去「大一國文」很容易讓「大學國文」淪爲「高四國文」,因此臺師大決定改以「學術導向」、「議題討論」爲主的國文課。(臺師大提供)

臺灣師範大學率全國之先,改革國文課!過去列爲必修的「大一國文」,課程內容多以古今文選或經典作品爲主,常被學生譏爲「高四國文」,臺師大去年將國文課改爲以思辨和表達能力爲主,讓學生真正運用語言能力,爲即將消失的文化採訪報導、拍紀錄片,或是在募資平臺上寫文案等。

臺師大共同教育中心主任徐國能說,學生入學時國文學測達14級分以上的就佔30%,表示學生的國文能力已經達到相當水準,但大學的國文課卻還是延續高中的上課模式,讓很多學生「極度排斥」,或把國文課當營養學分,在臺下滑手機、玩電腦。

「國文能力的意義也會隨時代改變」,徐國能說,現在最重要的是思辨和論述的能力,因此臺師大去年推動國文課程改革,打破過去研讀古文小說等內容,改以行動、思考等「議題討論」爲主的國文課,更重要的是與社會議題結合。

譬如說,國文系老師徐敏媛就以各種即將消失的文化爲題,包括挽面、西服、傳統旗袍等,讓學生以採訪報導、撰寫影片文案等方式,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並且深入瞭解各式議題,而老師鄭雅之則用「募資平臺企劃模擬案」,讓學生爲不同的商品,如桌遊、香米等,撰寫適合不同族羣的募資文案。

目前新制已實施一學期、開設了52班,多數學生上完課後都十分讚許,有學生說,過去的課程無法與專業領域課程銜接,很常會問「物理系爲何要讀古文?」但透過創新的教學,不同領域的學生,可各自發揮專業能力,提出不一樣的觀點和想法,讓國文課不再是「文組」纔要上的課。

徐國能分享說,現在看到很多大學生在網路上的發言,多半膚淺且不具有思辨能力,但大學的訓練,應該是要讓大學生成爲有論述、有觀點的人,更重要的是,不能與社會推節,希望臺師大國文的教學創新,可讓其他大學跟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