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火速賣掉金雞母全家 留給小股東一大問號

泰山出售全家股票,引起熱議。(示意圖/shutterstock)

龍邦持股近半,泰山公司派使出大絕招釜底抽薪,火速賣掉全家持股;雖稱獲利了結55億元落袋,卻也讓5萬名股東,對未來經營績效充滿問號。(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報導,2022年最矚目的經營權之爭,莫過於泰山在72小時內火速賣掉全家便利持股,大行「釜底抽薪」,讓對泰山持股已達46.9%的市場派龍邦,還來不及發動改選奪下泰山經營權,就先失去金雞母。雙方也開始互相叫囂,相繼走上法律途徑。

國泰金控大股東萬寶開發公告砸下總金額80.97億元,買下泰山手上的4.33萬張、約20%的全家持股。泰山系因懷璧其罪導致經營權受人覬覦,索性獲利了結賺進近55億元,但也從此拋棄了手上的「璧玉」。這塊璧玉是2017年保力達有意爭奪泰山經營權的爭端起始,泰山找來龍邦等白馬騎士盟友,最後卻導致盟友反目。

本業3大區塊 表現中段班

《財訊》報導指出,姑且不論劇情未來會往何處發展,創立72年的泰山,失去了全家每年穩定的股利貢獻,還有什麼投資價值?

拆看泰山主業的營收,主要來自3大領域,油脂、食品飲料和飼料,2021年的營收佔比分別爲58%、34%、4%。

2007年家族第3代長孫詹嶽霖,接棒長子父親詹仁道的董事長之位,9年的經營績效,讓堂兄弟不甚滿意。2016年詹家內訌,詹嶽霖被拉下位,由現任董事長詹景超、副董事長詹逸宏贏得經營權。攤開財報,在積極開發新產品線如氣泡水、首款無糖罐裝粥品珍谷益等,有些不錯成績,好比氣泡水全臺市佔超過40%。

《財訊》分析,以代表本業經營績效的兩大指標來看,泰山營業利益從2017年後逐年擺脫虧損,2018年獲利9000萬元、2019年賺1.6億元、2020年賺3.17億元,2021年賺約2億元。

泰山營業利益率2018年轉正,2018~2021年落在1.1~3.8%,與前段班統一的營業利益率約4~6%相比,不算太差,卻也沒有特別出色。2022年第3季的財報顯示,中國轉投資的「泰山企業(漳州)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食品飲料和點心罐頭,包括八寶粥及仙草蜜,認列收益8100萬元。

不過,根據《財訊》報導,從泰山近年歸屬母公司淨利(損),大約4億元到8億元,就可知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業外投資。近10年,全家每年爲泰山帶來2億元至近5億元收益,代表全家每年貢獻泰山獲利佔比超過5成。

但泰山另有一部分價值,鮮少爲人注意,就是不動產。根據泰山2022年第3季財報,土地的帳面價值爲11.52億元,而投資性不動產的自有資產,包含土地及改良物5.66億元、房屋及建築0.48億元,合計共有6.1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