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日學者跨國研究4年 從2萬6000片文物碎片拼湊北港歷史

北港文史耆老林永村收集的古笨港文物之一,他全數捐給雲林縣府研究,目前在北港文化中心展出。(周麗蘭攝)

臺灣與日本學者以4年研究完成《重返古笨港—雲林北港出土文物 臺灣與日本合作研究》專書。(周麗蘭攝)

《重返古笨港—雲林北港出土文物 臺灣與日本合作研究》專書隆重發表,左一是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盧泰康教授,左五是文物捐贈者林永村。(周麗蘭攝)

捐贈者林永村表示,北港的歷史可以說大話了,不用爭辯,看專書就知道,事實就是這樣。(周麗蘭攝)

北港文史耆老林永村4年前把20多年來蒐集珍藏的2萬6000片古笨港遺址的文物全數捐贈給雲林縣政府,縣府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學術合作,整理研究標本4年,完成「重返古笨港」專書,30日在北港文化中心發表,此爲雲林縣跨國學術合作成果,也是「笨港」歷史脈絡的重要補充。

北港鎮古地名「笨港」,鎮民林永村從1981年起和一羣文史工作者在北港溪的兩岸蒐集古文物,特別是1991年間北港朝天宮後側的北港鎮第二公有零售市場改建時,蒐集到因土木工程而出土的陶瓷器、瓦片、古幣。

林永村表示,埋於地下的屋舍建築,瓷碗、陶盤、磚瓦當時被挖出來,在工地四散,建商欲全部丟棄,所幸文史人士追到20多公里外的棄土場一一找回,有些是個人出錢出力買回來,他收集近3萬件殘片。

林永村2019年全數捐贈予雲林縣政府永久典藏,盼古文物永留北港,見證北港在臺灣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價值。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爲了讓這批珍貴的出土古陶瓷標本有嚴謹的學術研究,縣府籌措經費委託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盧泰康教授研究,在盧教授引介下,又與日本東京大學埋藏文化財調查室教授堀內秀樹等人進行國際學術合作,做完整記錄整理與分析研究。

陳璧君指出,這批標本經過臺、日學者詳實精細的測量、繪圖、攝影、研究,歷時4年研究整理、邀稿編撰,完成《重返古笨港—雲林北港出土文物 臺灣與日本合作研究》專書。

盧泰康教授表示,這批文物反映古笨港在清代的貿易與交流情況,也揭示先民的生活樣貌、審美品味與物質文化等豐富面向。此次研究出版讓雲林北港的文物不再只屬於地方記憶,而是成爲臺灣的文化資產。

捐贈者林永村表示,北港的歷史可以說大話了,不用爭辯,看專書就知道,事實就是這樣。

《重返古笨港》專書上冊是「遺物編」,涵蓋各類瓷器、陶器、磚瓦、糖漏、骨貝類、金屬器、木器的基礎資料;下冊是「研究編」收錄臺灣與日本學者們的相關研究論文。專書內容皆爲中、日文雙語呈現。

《重返古笨港》專書30日在北港文化中心發表,東京都埋藏文化財研究中心主任調查研究員長佐古真也、石神井公園故鄉文化館館長小林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黃川田修、北港仕紳與藝師都出席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