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這幾區」是臭氧熱區 成大學者解秘

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吳治達副教授團隊,透過「集成混合空間推估模型」解開臭氧3大謎題。(成大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近年臭氧排放來源、負面影響成爲全球關注話題,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吳治達副教授團隊,透過「集成混合空間推估模型」解開臭氧謎題,發現臺南臭氧熱區分佈在安平、山上、南化、關廟、左鎮等區域,吳治達提到,「集成混合空間推估模型」爲未來監測臭氧分佈、掌握縣市空品變化留下寶貴資源,尤其臺南臭氧熱區多處爲知名景點,需要相關單位關注臭氧污染監測。

成大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吳治達副教授團隊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陳保中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陳裕政副研究員,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龍世俊研究員兼副主任,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郭育良特聘教授共同合作,集合多種重要地理人工智慧(Geo-AI)技術,融入「機械學習及集成學習人工智慧演算法」,發展出對區域臭氧濃度變化高達92%準確度的「集成混合空間推估模型」,登上Impact Factor=14.22的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該團隊使用2000年至2020年環保署約180多萬筆空污監測數據,針對600餘個土地利用、環境、氣象、地形等影響因子,完成「臭氧污染推估模型建置」,模擬臺灣本島範圍自2000年迄今,每天臭氧污染日平均、白天平均、晚上平均以及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長期時空變化狀況,對臺灣各區域臭氧濃度變化預測準確性高達9成。

吳治達說,全臺設有76個空氣品質監測站,臺南地區總共有4個,以研究數據量而言偏少,沒辦法更準確把握臭氧足跡,「集成混合空間推估模型」可透過數據推估臭氧分佈,減緩測站建置困難、修護不易問題,爲未來監測臭氧分佈、掌握縣市空品變化留下寶貴資源。

此次也發現臺南臭氧熱區主要分佈在安平、山上、南化、關廟、左鎮等區域,其中安平是唯一鄰近市中心區域,吳治達研判,安平工業區提供較多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成爲臭氧組成來源,且地形起伏讓生物性VOC堆積機率更高,也是安平成爲臭氧熱區原因之一。

至於山上、南化、關廟、左鎮等郊區多爲森林、農業等植被地區,這些綠植可能產生更多生物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加以具充足陽光、氮氧化物,自然形成臭氧熱區,鑑於這裡有許多知名旅遊景點,也需要相關單位對臭氧污染監測與關注,以提升國人出遊空氣品質。

研究過程遇上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團隊也將警戒前後臭氧熱區數據製成視覺化模擬圖,發現警戒前後,交通空污排放物最密集的臺北市,整體臭氧數值下降,形成疫情前後、臭氧污染數據明顯下降的指標。

吳治達說,期望這次研究產生更大影響力,未來想透過更多更豐富科普、講座,甚至與環保署、國健署合作,進行更高強度的宣導與學術分享,3月23日也受邀到國科會環境遙測與健康效應科技論壇,發表本次研究成果,成大未來也將繼續在空污領域發揮專業,與政府攜手合作,爲臺灣空品貢獻心力。